企业做生态是必然,但生态玩法千差万别业界
不过数年,互联网横向疆域内,已没有太多的空位。当蓝海已成红海,多少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暴虎冯河,加速了所谓“寒冬”的降临。而对另一拨人,他们面前还有两条路:一往纵深,以求向垂直发展,夯实自己的根基;二往“生态”,蓄意要整合上下游,行业竞争上便能以大打小。
先抛出我的观点。企业要做大,必须得走“生态”这一条路,别无他法。但是,“生态”玩法存在差别,它既是互联网世界的灵丹妙药,能让产业起死回生;同时也是商业模式里的牛溲马勃,在企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价值。
生态不等同于平台
南怀瑾在其著作《历史的经验》中说过,熟悉的逻辑不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果。回看眼下的诸多“生态”提法,因其往往紧贴于“平台”这个词的左右,常容易被误解为“生态”与“平台”是一个概念,语境相同。
如果我们用企业做大可以不往平台经济一条路发展的论据,来推证企业发展可以不做生态,那就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
平台玩法和生态玩法,虽都是企业常有的商业运作方式,但本质上却分明是不同的两种模式。
生态,词根也即生态系统。早在1936年,英国人Arthur Tansley就对生态系统给出了详尽的描述: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由此,我们便能明白互联网世界中“生态”一词的抽象意义。“互相作用”与“相互依存”,是所有企业谈及生态模式的核心要义,它对生态玩法中的业务经营,赋予了更直观的逻辑解释。
而平台,则是一种虚拟或真实的交易场所的抽象,平台之上的业务与为其提供舞台的平台本身构成了相互作用的生态,所以,平台模式涵盖了生态。
反过来,生态却不一定是平台。彼此依存的生态模式,构成了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延伸的完整系统,但彼此的依存,并不等同于促成供需双方交易的抽象;相较于打造开放多元的平台网络体系,生态系统还可以按线性舒展,形成左右互相衔接、作用的关系链。
辨析“生态”与“平台”的关系,是为了让我们看清,做生态与做大平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互联网的兼容并蓄,让参与者有均等的机会在企业发展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要么做平台,形成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方共赢的生态;要么拒绝做平台,将挥向平面的全局大刀,转向横切一条线,做好产业上下游的依存生态。
不顾及客观规律的发展,一上来就谈生态固然不妥,但漠视“生态”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样也是毫厘千里。
做生态为什么是必然
在央视制作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句引自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话:
简而言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一百年前更相互牵连、相互依赖的世界。
事物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自身物理关系网络和逻辑关系网络的发展,此种发展是客观规律,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为要求企业不再停留于原地,而必须出手,构建或大或小的生态模式。
论辩“生态”的必然性,从那些常被标榜为“不做平台”的传统企业入手,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有事实为证。一如星巴克。这家在全球拥有超过2万家门店的企业,在非平台的发展路径上,像我们展示着它自身的咖啡生态。
印尼的苏门答腊岛,是星巴克咖啡豆的主要产区。在这里,星巴克提出了所谓的“C.A.F.E.规范”,此规范对咖啡种植和采摘提出了需同时考量环境贡献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为了使得咖啡豆产量保持稳定,星巴克为生产者提供金融贷款;为了确保咖啡豆的品质保持上乘,星巴克专门雇佣工人,在当地开设“种植者支持中心”,培育健康的育苗,并将它免费送给种植者。与此同时,星巴克还为缺乏淡水资源的村镇开设饮水站,甚至在当地建立起了医疗诊所。
推想可见,当星巴克还是那家西雅图的小咖啡店时,它只需卖好它的咖啡即可。而当星巴克逐渐发展为散布全球的咖啡门店时,他就成了产业链上的关键中枢——在产业链的上游,从咖啡豆采摘到咖啡豆的种植,再到种植农户本身,星巴克构建起了溯源向上的生态产业链。咖啡豆,是星巴克的切实需要,却也超出了一颗豆子本身的意义,成为链条上联接种植者和星巴克的要素单元。
因此,涉及全球数万种植者生计的星巴克,已然满足了“相互依存”的生态内蕴,在这条长长的产业生态链上,星巴克顺利让其品牌价值达到了300亿美金。除了生态玩法,你无法解释星巴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自身涉猎于“基地种植”、“银行金融”、“居民医疗”的诸多领域。
再如老干妈。这个贵州的明星企业,每天生产出的辣椒酱高达数百万瓶。不上市,不做平台的老干妈,在其持续发展的背后,有的也是老干妈自建生态的产业链条:
贵州省政府在其网站上刊登的数据显示,老干妈与数个辣椒种植基地签约,仅遵义产区,就覆盖了超过12万亩土地,带动农户用工200万人次;为老干妈供给这数百万只玻璃瓶的玻璃厂就有7家之多,相关产业链上,老干妈还通过自建物流派单体系,与包括4家瓶盖厂、3家纸箱制造厂、3家商标标贴印刷厂、110个相关原辅材料供应商,135个国内外销售代理商,以及8家铁路、公路物流运输企业形成紧密合作。
很难想象,没有对自建生态的主动出击,订单的大幅增加将怎样确保长期且稳定的消化。
从街边小店开始创业征程的陶华碧,在将企业带向更大的发展轨道时,必然要开始顾及产业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确保自身辣椒酱高产的同时,要得到稳定的品质和服务,也就促使其必须参与涉及辣椒种植、贸易、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这产业链中的每一环都牢牢紧扣,形成了彼此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辣椒生态。
一杯咖啡,一瓶辣椒酱,固然谁都能买到原材,谁都会制作加工;但当其数学单位由“1”变成以“亿”计算时,构建自己的生态,就成为了必须。所以,和小米、乐视这些以“亏本”来标榜生态构建的企业类似,虽然建立饮水站、金融贷款服务看似与咖啡销售无关,虽然搞起“种子培育和农田买卖”看上去像是老干妈要涉足农业创新,但为了满足自身规模化的生产需求,不惜创造条件,自建生态,涉足把控上游或下游的兴衰,这既是应该,也是必然。
生态玩法有别
因为行业之间存在差异的缘故,企业生态的构建重心自然也存在区别。
有如淘宝、微信这样的平台型生态,为刺激个体电商从业者、内容创作者的生产与消费,平台生态倾向于打造中间件:淘宝逐步建立支付金融、货运物流的电商生态,微信则涉足于SaaS服务,开放应用接口和组件开发平台,发展壮大中构建了内容分发的生态。
也有如小米这样的厂商,借物联网和内容填充,试图形成对用户的生活场景全覆盖,打造的是所谓“客厅生态”。
再有如风口浪尖的乐视,关于生态玩法有别,乐视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一个更难理解,想象空间也确实更大的注解。
贾跃亭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说道:
乐视模式作为一个“新物种”、“反常规”的存在,它注定只能孤独的奔跑、在试错中前行和进化……公司将聚焦现有市场、子生态之间强化反。
抛开乐视的是与非不谈,乐视自称其生态的“反常规”,和生态之下又有“子生态”的逻辑划分,正佐证了生态玩法有别的结论。
为构建与他人不同的生态模式,也就有了“多元化经营”维持生态稳定、“跨界打造中间件”刺激生态发展的不同选择。
固然行业内各个不同企业的各司其职,可以构成宏观上的“生态”组合,但结合自身需要,选取产业重心区段来自建生态,是保持经营稳定且持续的唯一路径。这理解起来也可以很简单,想要不受制于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想必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互联网圈玩起“雌雄同体”的意义。
14世纪末,欧洲正从蒙昧的中世纪走出,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学和人文的思想一点一点地照亮了欧洲的天空。
企业一点一点做大,就必然囊括进更多的市场需要,一点一点向自己的左右蔓延,成了“做生态”的践行者。借用我那位研习历史的朋友说过的一句话: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成为罗马的道路只有一条。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