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没闹明白跌在哪儿,“情怀”豆瓣该为上市准备些什么业界

砍柴网 / 懂懂笔记 / 2017-08-26 10:23
8月19日晚,朴树站在上海演唱会现场,被无数热情的忠粉叫喊着“朴师傅换衣服!”始终一身简陋行头的朴树报以羞涩一笑。

8月19日晚,朴树站在上海演唱会现场,被无数热情的忠粉叫喊着“朴师傅换衣服!”始终一身简陋行头的朴树报以羞涩一笑。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近乎与商业化完全绝缘的朴树,破天荒的在这次演唱会后同步推出了第一张Live专辑。

8月25日,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引起了无数网民的关注。《规定》要求,网站不得向未实名认证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看似两条毫无关联的新闻背后却在告诉着我们一个事实,曾对商业化深恶痛绝的“落魄”灵魂歌者,也在向互联网音乐伸出第一个橄榄枝;而文艺青年的网络精神世界,可能未来商业化的机遇正在逐步缩小和丧失,比如豆瓣。

如今,距离阿北那封“内部信”引起的喧嚣已经过去两周多的时间,尘埃渐落,或许正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分析一下豆瓣的过去以及未来。

豆瓣将赴境外上市的消息,以及”断臂“式的精简业务,在两周前搅得互联网圈内无限唏嘘。毕竟,这个承载了太多人理想与情怀、赞美与叹息的互联网企业,终于不再活在自己的“诗与远方”中,开始直面如何生存的问题了。

有人庆幸豆瓣的及时清醒,

有人则惋惜“精神角落”将面目全非。

有人坚持豆瓣的慢,认为有它的道理,终会迎来厚积薄发。

有人则说,豆瓣完全是将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

但是由于情怀加持,即使是批评,面对这个(我们曾经或者现在的)“精神角落”,网民们或者业内人士,都还是持看好将来发展的态度。

懂懂笔记对此持保守的态度:在兴趣社交这块大蛋糕被网易云音乐、陌陌等后起之秀收割之后,迷茫的豆瓣还没闹明白跌倒在哪里,又去跟风去做电商,IP知识付费,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豆瓣的商业变现坎途

在很多“豆粉”甚至大部分网民的认知中,豆瓣是因为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角落”,才发展得缓慢,印象中豆瓣似乎一直都不着急赚钱。但实际上,在懂懂笔记看来:与其说是坚守,不如说是偏执。豆瓣的失败其实恰恰是因为太过焦虑,导致一直以来都是浅尝辄止亦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在大家眼中“遗世而独立”的豆瓣,实际上被怎么快速变现这个问题,折磨的痛苦不堪。

在2011年完成C轮融资后,豆瓣就开始大力推进商业化之路。

印象里最深的,是2012 年的在线选座、在线购票功能,绝对算得上中国票务的鼻祖,但后来因为阿北不想扩充,团队最后被卖掉。(就是现在微影时代的娱票儿,成为如今与猫眼、淘票票并肩的三大票务平台之一)

2013 年,豆瓣上线的豆瓣FM,则是在尝试当下非常火爆的知识付费,试图通过付费+包年购买的方式盈利;同年 9 月,电商导购产品“东西”与现在势如破竹的网易严选也非常类似。这些举措,最后也都因为运营和管理问题,不温不火,一直没有实现大规模的盈利。

一直到 2016 年,为了将错过的机遇追回来,豆瓣开始急躁地发力移动端。在手机上,我们看到了豆瓣将它的 FM、电影、小组等核心功能单独开发成了APP。

此后,豆瓣的APP矩阵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布局。三个月一个小功能,一年一个大的版本升级,放飞自我般地开始了各种尝试。据说最高峰时,豆瓣共有 14 个独立的APP,让用户倍感头大。

由于只是照搬PC端内容,并未重视社交入口,加之团队运营不力等问题,这些尝试都无一成功。各个APP的用户数量均惨不忍睹。

有数据统计,自今年3月以来,豆瓣APP的每日活跃用户量在60万至100万间徘徊,而旗下的各类APP的每日活跃用户量则不及豆瓣APP的一半。相较最辉煌的2012年,豆瓣MAU(月活跃用户数量)1亿、日均PV(页面浏览量)1.6亿的数据,简直扎心。

“豆瓣的初心是希望增加流量入口,给受众更好的服务体验,但是什么都做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因为豆瓣的体量并没有BAT这么大,后者可以建设各种子公司去做多业态,但豆瓣目前还不具备这个实力。”文化产业分析师陈石磊这样分析。

“豆瓣用户”皆“无用”?

一直以来,伴随着豆瓣最大的争议就是其用户有没有价值这个话题。在这一点上,懂懂笔记的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切流量价值的出口都是商业变现。即使是被新浪微博CEO王高飞借转发炮轰的“中文网站圈最没价值用户”的豆瓣,也不能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一个调查结果:

根据,国内知名兴趣社交平台网易LOFTER联合网易战略研究部,推出中国文艺青年报告2.0版现实:新一代文艺青年有三大趋向,一是重度创作,愿为个人爱好花费相当之多的时间和金钱;二是追求品质生活,收入和消费两头均高,三是“轻龄化”,部分新文青群体还和二次元群体有所交叉。

报告结果一如豆瓣官方之前公布的付费专栏订阅人群的分析,今天,文艺青年不再裤兜里穷得叮当响。月薪10~15k才是文艺青年的收入主流。数据显示,67%的文青有过“海外购”行为,39%的有过“境外游”经历,30%购买过“理财产品”,19%曾拥有健身卡。

而且从90后到00后的年轻一代开始,他们面对选择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是否对其感兴趣,对于自身的兴趣有着更高的忠诚度。

很明显,如果连这样的用户都被定义为没有价值,那肯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据说,豆瓣副总裁、豆瓣时间总制片人姚文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豆瓣很愿意做自己。”姚文坛说,“豆瓣时间”产品的定位既不是“用户的需要”,也不是“豆瓣以为的用户的需要”,而是内容生产者们凭着感觉,觉得这大概是用户会喜欢的,大概是有趣的。”

“我们卖得很好,不要为我们担心。”在问及《豆瓣时间》的销量时姚文坛这样回答。

不过,上个月文青偶像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推出后,首月付费用户就超过了10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这个数字,已经远超豆瓣时间。难怪一直以来网上有声音呼吁BAT收购豆瓣,豆瓣这个大金矿,目前被挖掘的无疑是太少了。

懂懂笔记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文艺内容在创融时,整体上融资的比例都很少。“这跟创始人的调性和特点有关,一般的创业者在拿下一个战场之后,都会不停地探索和努力,直到形成平台型的大垄断,但大多数文艺性的创业者容易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个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资人这样解释道。

兴趣社交或是最佳出路

根据豆瓣发布的内部信,未来豆瓣以后的布局主要在三个方面:内容付费、强化广告收入、推进电商战略。但是,伴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 当下互联网已经由流量经济过渡到粉丝经济,商业逻辑也随之发生变化,一味地邯郸学步是没有意义的。在懂懂笔记看来,对于”豆瓣们“(本文中指基于兴趣而生的众多社交平台)这种一生下来就打着“先天标签”的社交平台,做好“份内”之事(兴趣社交),才是出路。

熟人社交属于昨日世界,明日世界属于兴趣社交。换言之,年轻人交友正在从关系社交向兴趣社交转移。这种观点,目前也正越来越被国内外主流互联网圈所认可。

在国内,狼人杀、玩吧、天天狼人杀迅速获得融资。在国外,年轻人几乎人手必备的排行前十的社交软件中,兴趣类社交软件就占到三个——Snapchat、Tumblr、Pinterest,而且从出生到崛起,发展迅速到让人难以置信。

支付宝尝试做社交不知道是第几次了,今日头条打造的微头条在社交上也不断尝试…….陌陌在7月初升级的8.0版本,更新增一众娱乐内容。

当下互联网圈子里公认的,最会赚文青银子的丁磊,其实也是在搞兴趣社交。

可以说,从LOFTER到网易云音乐,再到网易严选,乃至新推的网易美学,这些平台的粉丝粘度、活跃度高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

据说,丁磊一直在给网易上下灌输“网易要做小而美”、”把产品做好,把用户体验做好。“ 在多次回应成功的经验时,丁磊都只强调这一个朴素而精准的商业法则,这实际上也是做好兴趣社交的不二之选。

而一直对外宣称”不怕慢“的,会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豆瓣“精神领袖(阿北),实际上却恰恰因为因为太过”焦虑 ”,巧妙地避过了所有的正确选择。

豆瓣阅读是,豆瓣电影是,豆瓣FM是,豆瓣的电商亦是,如今做内容付费,计划上市更是。豆瓣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其中任何一个产品做好,把用户体验做好,也就不会陷入如今的窘境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依靠”豆瓣影评“这一拳头产品在苦苦支撑,今天豆瓣也许早已被残酷的互联网生存法则杀死。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最后以阿北自己的一句话结束:“盈利一点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

这是2011年,也是创业的第六年,豆瓣创始人兼CEO阿北在知乎上回答网友的提问时说的一句话。那一年,也是豆瓣最风光的时候,它拿到了C轮5000万美元融资。也许所有像阿北这样的”靠卖情怀“起家的创业者们,能够真正的脱下皇帝的新衣,切切实实的为自己的用户,为自己的投资人考虑时,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爱钱从来不是一件庸俗的事情,会赚钱更不是。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