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你追我赶的 macOS 和 iOS,最终注定会走到一起

业界
2019
06/04
22:58
极客公园
分享
评论

去年 WWDC 发布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负责软件的苹果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上台,向开发者分享了最新版的 Metal 图像引擎和 CoreML 机器学习引擎,这两项技术既可以跑在 macOS 上,也可以跑在 iOS 上。紧接着,他抛出了一个底下的开发者们早就想问的问题,「苹果推出这些 macOS 和 iOS 通用的技术,是不是想要将它们合二为一?」

自问自答,Craig Federighi 的答案是一个大大的「No.」,macOS 和 iOS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独立存在。但这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回答,实际上,苹果已经花了 8 年时间,试图融合 macOS 和 iOS 的体验。8 年之后的今天,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去年 WWDC 上 Craig 在 Keynote 里放了个大大的 No | Apple

Mac 的 iOS 化

这一切要从 8 年前说起。

2011 年,依然是 WWDC 的舞台,苹果发布了 iOS 5、OS X Lion 和 iCloud。在 iOS 5 上,苹果发布了基于 iCloud 的 iMessage,OS X Lion 则开始支持「推送通知」这一源于 iOS 的功能,还新增了 AirDrop 隔空投送功能。

WWDC 2011 会场 | Wikipedia

在 2011 年之前,MacOS 是 WWDC 上毫无疑问的主角,而前四代 iOS 都随 iPhone 一起发布。2011 年的 WWDC 会场里,随处可见的巨幅海报上画着「iOS 5 + OS X Lion + iCloud = WWDC」,iOS 从此成为了和 Mac OS 平起平坐的一套完整系统。

同年 10 月,搭载着最新的 iOS 5,iPhone 4 横空出世,成为 iPhone 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就是在 2011 年,iPhone 首次超越 Mac,成为了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

在 2011 年之前,iPhone 多少有些依附于 Mac 的名气。乔布斯在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上宣称「iPhone 上运行着 OS X」,因为当时消费者对 Mac 的接受程度、认可度要高于 iPhone。之后,iPhone 上的系统才被重新命名为 iPhone OS,iPad 发布后才更名为 iOS。

但在 2011 年之后,情况逆转了。iPhone 卖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为人所知。苹果开始用 iPhone 的成功经验反过来指导 Mac,之后的 8 年里,iOS 不只是和 macOS 平起平坐,反而逐渐成为了 macOS 的老师。macOS 和 iOS 体验上的「融合」就此开始。

2012 年,Mountain Lion 成为了第一代像 iOS 一样免费升级的大版本 Mac OS,且加入了原生于 iOS 的 Game Center、iMessage、通知中心;

2013 年,Mavericks 加入了地图、iBooks、iCloud 钥匙串;

2014 年,Yosemite 跟随前一年 iOS 7 的脚步,将整套 UI 扁平化了。同时还加入了关键的 Continuity 功能,用户可以在 Mac 上使用 iPhone 的电话短信功能、直连 Wi-Fi 热点,在 iOS 上做到一半的工作可以在 Mac 上继续。

2015 年,El Capitan 按照 iOS 上的逻辑重制了地图、照片和备忘录 App。

2016 年,Sierra 开始支持 Siri、iCloud Drive、Apple Watch 解锁、全局剪切板(用户可以在 iOS 上复制然后直接在 macOS 上粘贴),Apple Pay,Night Shift 夜览模式。

过去两年,High Sierra 和 Mojave 和 iOS 11、12 的很多新功能都是同时发布,比如「云端短信」、「FaceTime 群聊」。

昨晚,最新的 macOS Catalina 仍未停下脚步。和 iOS 13 同步更新了照片、备忘录 App,还有彻底重制过的提醒事项 App。

数据、代码、界面、交互

苹果在过去 8 年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让自己的第一方 App 在 iOS 和 macOS 上能有相似的体验。从最早的短信、FaceTime、照片、地图、邮件、备忘录,到最近的家庭、股票、新闻、语音备忘录 …… 任何一个 iPhone 用户第一次接触 Mac,都能很快上手这些常用 App。

第二件是让数据能够通过顺畅地在 iOS 和 macOS 间流动。你在 iOS 上复制一句话,一张图,在 macOS 上按一下粘贴就出来了;你在 iPhone 上聊到一半的短信,回家打开 Mac 可以无缝接上。这些是苹果自家软件的体验,第三方开发者也可以通过 iCloud 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写作应用 Ulysses 里,你在 iPad 上写到一半的文稿可以直接在 Mac 上编辑。在推特客户端 Tweetbot 上,iPhone 上读到一半的信息流可以在 Mac 上无缝继续。

但这还远远不够。

完整的软件体验大致包含四个层级:数据、代码、界面、交互。数据和代码是底下的两层,界面和交互是表面的两层。macOS 和 iOS 需要共享全部的四层,才能真正提供完整、连贯的体验。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所有 macOS 软件都能有对应的 iOS 版本,它们之间数据无缝同步,界面操作逻辑一致,每个熟悉 iPhone 或 Mac 的用户都可以完全无负担地上手另一款设备。

Craig 发布 iPad 和 Mac 协同工作的 Sidecar 功能 | Apple

此前,苹果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更多只是在「数据」层面。昨晚的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 Project Catalyst 和 SwiftUI,帮助开发者能够在「代码」和「界面」这两层,将 iOS app 的体验,复制到 macOS 上。

Project Catalyst 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地将自己的 iOS 代码移植到 macOS 上,开发者可以一键将 iPad app 输出成 macOS 的版本。SwiftUI 则为所有的苹果智能系统打造了一套通用的 UI 设计方式,开发者现在只需要写一遍代码,就可以通过 SwiftUI 生成包括 iOS、watchOS 和 macOS 在内的多个平台的界面,适配数十种不同的硬件。

至此,iOS 和 macOS 在数据、代码和界面三个层面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共享。

关键在于 iPad

昨晚的发布会上,苹果将 iPad 从 iOS 中剥离出来,做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 iPadOS。「Marzipan 计划」也摇身一变成为 Project Catalyst,目前的主要功能则是将 iPad app 的代码移植到 macOS 上。那么 iPad 的特殊性在哪里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层,交互。

即使苹果已经打通了数据、代码和界面,一个 iPhone app 可以直接运行在 macOS 上了,但它的体验仍不会很好。因为 iPhone 是一个小的触摸屏设备,Mac 是一个大屏桌面电脑,通过键盘鼠标进行交互。之前苹果将 iOS 的「家庭」App 移植到 macOS 上时受到了不少诟病,就是因为它的交互仍是移动端的逻辑,用户对此很不适应。

iPad 也是一个触屏设备,但它在形态上已经和「笔记本电脑」非常接近了。它们有着接近的屏幕尺寸,都有键盘,交互上有着天然的相似之处。在新的 iPadOS 上,苹果照着 macOS 的逻辑为 iPad 增强了 Safari,新增了文件下载的功能;还更新了「文件」app,现在 iPad 上文件目录的展示更像 macOS ,同时也支持 U 盘了。在刚刚公布的 macOS Catalina 上,用户可以将 iPad 连接上 Mac,作为 Mac 的扩展屏幕使用,同时也可以用 Apple Pencil 在 iPad 上涂、写、画。

这一切都是在融合 iPad 和 Mac 的交互。

通过 iPad、Apple Pencil 实现在 Mac 上绘画 | Apple

iOS 和 macOS 或许不会合二为一,但 iPadOS 正在朝着 macOS 迅速靠拢。与此同时,Mac 也在朝着 iPad 挪动,ARM 架构芯片的 Mac 传闻已久。未来,MacBook 和 iPad 或许会找到一个中间点。顺利会师。它们的成果或许会是一个「支持鼠标、触摸板的 iPad」,也或许会是一个「没有实体键盘,采用一整块触摸屏的 MacBook」。

在过去几年里,苹果一直想把 iPad 打造成一个「生产力工具」,同时也想给 Mac 赋予更多「生活属性」,现在它们找到了一条共同的路。在可见的未来里,它们将各取所长,并最终「融合」在一起。

【来源:极客公园】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科技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作为一个略有「电量恐慌」的患者,我出门经常会背着一个单肩包,里面除了会放上一点常用物品之外,移动电源可以说是四季常备的产品。不管是不是出远门,只要带上移动电源就会让我感到无比的安心,毕竟对于...
业界
在这次 Computex 2019 展会上,AMD 抢先发布基于 7nm 的第三代速龙处理器,以及 Navi 显卡,在早已沉寂多年的 PC 行业引起了不小的撼动。据外媒确认,NVIDIA 即将在 E3 期间对现有的 RTX 20 系家族进行升...
业界
传统无人机电池重、续航差、噪音大?
业界
在科技界,每年都有几个固定的大型展会,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就是其中一个。从 1982 年开始算起,至今其已经拥有超过 30 年的历史,可以说见证了 PC 行业的起起落落,也受到了数码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业界
前几天 AMD 发布了第二代 EPYC 霄龙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代号罗马(Remo),基于 Zen2 架构,采用 7nm 工艺,最高 64 核 128 线程,面向数据中心。并现场展示了其与 Intel 至强铂金 28 核处理器 8280 的对比...
业界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