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消失后的态势看,它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业界
2018
09/12
16:55
光明网
分享
评论

近段时间,滴滴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原因很简单,就在于滴滴频发了诸多负面事件。备受负面事件煎熬的滴滴,也成为“被约谈”的对象。近日。全国各地监管部门开始约谈滴滴网约车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天津、南京等十几个城市监管部门对滴滴网约车平台进行了约谈,并提出整改要求。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滴滴痛定思痛,并尝试做出多样的变革。

除了开启试运营全程录音、优化一键报警等功能之外,滴滴最彰显自身态度的举措是于数天内晚间全业务停业。这既是滴滴痛定思痛下对自身的审视,也是滴滴在狂飙突进征途上的一次停顿和自我整治。而在滴滴晚间全业务停业并“消失”后,事实上已经带来了众多影响,让业界再度探讨交通出行矩阵应有的形态。与此同时,滴滴的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的彰显。

  滴滴晚间“隐身”,引发混乱状态频发

近年来,随着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迅速落地,其已经成为交通出行矩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既有的公交车、地铁、单车等出行方式之外,网约车已经是出行的强势补充。换句话说,网约车之所以能呈现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关键就在于其满足了大众出行的刚性诉求。

而在滴滴晚间全业务停业并“消失”后,一切似乎都乱套了,直接引发了各种与出行有关的混乱状态。据悉,深夜回家的人们首先遭遇的是打车难的问题。原本轻松就能用滴滴APP打车回家,现在却一辆网约车也打不到。

北京、长沙、成都、广州……每一个夜生活丰富的大城市,却因为狂欢后的打车难问题,一下子让人们回到那个被出行难恐惧症所支配的年代!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人们习以为常的便捷出行就成为了过去式。

此外,随之而来的就是黑车频频现身及出租车坐地起价问题。据了解,从三里屯到国贸不到4公里的路程,就有黑车司机喊出150元的高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车“奇货可居”。供小于求,自然就有了底气坐地起价!

换句话说,滴滴的消失让黑车死灰复燃,甚至加大了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而加价行为更像是黑车在被滴滴“压制”许久后的怨气集中爆发,想要彰显自己对交通出行的“主权”。

滴滴之前的确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整改也势在必行。但代价却是让全国的人们在深夜集体陷入出行困境中,没有选择余地的人们只能被黑车等“宰客”。原有的出行规则、体系被完全打破,最终受伤的是对便利出行有着迫切需求的大众。

  价值凸显,滴滴优化出行结构

滴滴在深夜消失后,其价值迅速凸显出来。事实上,滴滴最大的利好是能够便利大众出行,这是衡量一项事物是否被接纳的基础条件。显然,滴滴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成为出行矩阵中不可获缺的关键节点。滴滴对出行结构的优化,让其在当下的交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真正实现了对出行的全面且深入的赋能。

与此同时,滴滴真正减少了黑车数量,也在保证着人们的出行安全。当然,不透明交易的可能性也被大幅降低,人们的“钱包”也得到了保护。就像滴滴虽然在深夜停运,但人们依然能够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来预估打车费用。可以说,人们已经习惯了滴滴的明码标价。此前黑车漫天要价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针对性的治理。

而从整个社会层面看,滴滴的价值还体现在让社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部分人员因为滴滴的存在,而有了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甚至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从这个角度看,滴滴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承载很多人人生希望的平台。

必须要提到的是,滴滴出现负面事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出现负面事件自然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但并不能因为滴滴是新生事物就用有色眼镜去看待,甚至夸大其词。

就在近日,中央财经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自2017年至今有183起涉及巡游出租车司机侵害乘客的刑事犯罪判决。该中心认为,巡游出租车刑事案件发生率其实远高于网约车。但由于网约车是新兴业态,更受到舆论与大众的关注。因此网约车一旦涉及刑事案件,不仅曝光度更高,也会更容易被夸大严重性。因此,将滴滴一棍子打死实在有失偏颇。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分开去看。总的来说,滴滴等网约车的存在是对大众出行有利的。我们不能因为负面事件的偶然发生,就全盘否定滴滴的价值。既然滴滴能在短短数年内从用户基数、活跃度、交易量等方面呈现狂飙突进的态势,就证明其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当然,滴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机制,去保障乘客和司机的双向安全。在彰显自身价值的同时,滴滴也要将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最终,既有价值又安全的滴滴,依然能够成为出行矩阵中的重要一环,让大众出行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光明网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滴滴 打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