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玩手游1小时花2万多元 卖家拒不退还手游
郭先生怎么都没有想到,仅仅1个多小时,他的支付宝里只剩下了一点零钱,而想要挽回这些损失,似乎比登天还难……
手机支付2万多,竟是侄女所为
小馨(化名)今年13岁,家住萧山。正值暑假,姑姑姑父就把她接到下沙来住几天。
晚上8点多,姑父郭先生在客厅看电视,小馨就拿着他的平板电脑在旁边玩游戏。到9点多,郭先生觉得时间挺晚了,就催促小馨放下游戏,赶紧去睡觉。
说完,他顺手拿起自己的手机看了一眼,屏幕上显示的几条交易信息却让他有点发懵: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的账号在淘宝上有七八条交易,竟然花费了2万1千多元!
郭先生点开一看,原来,这些交易都是游戏币——最大的“嫌疑”无疑是刚刚一直在玩游戏的小馨。
郭先生回忆了一下,其实,刚玩了几分钟,小馨就曾经问他:姑父,我玩会儿游戏,要充值。郭先生想,孩子在我们家,不能亏待,玩游戏充点钱也没什么,就告诉小馨:你要是充的话,别充太多就好。小馨告诉他:就充100,能换很多游戏币的。所以,郭先生也没有在意,他以为孩子玩一会儿就去睡了,就同意了小馨的要求。
游戏琳琅满目,没钱寸步难行
看到支付宝余额的那一刻,郭先生彻底愣住了——2万多花出去之后,他几乎不剩什么钱了。
平复了一下心情,郭先生把小馨叫来:你玩这个捕鱼游戏还要充币的?你充了多少?小馨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是怎么回事:要的呀,我就随便点了几下,10、20、30的……
原来,小馨刚到家里来的时候,郭先生和妻子用这个平板电脑在网上给她买了很多东西,支付的时候,孩子也在身边,支付密码她也都看在了眼里记在心里,游戏币的交易,都是她“自主”完成的。
郭先生不忍过于责备孩子,把小馨哄去睡觉之后,他打开了小馨刚刚玩的APP,一个叫“XX电玩城OL”的游戏平台。
今天上午,记者也在APP STORE里找到了这个游戏平台,信息中显示“因含有以下内容而被评级为17+,频繁/强烈的模拟赌博,赌博与竞赛”。
点开这个平台,里面有“多人”“老虎机”“捕鱼”“休闲”等多款游戏,其中“多人”里一个“飞禽走兽”的玩法,点进去就是“开始下注”或者“停止下注”的语音,下注一次最少1000游戏币,最多1000万。
正是在这个游戏页面,小馨看到了一个“喇叭”广告,游戏币充值,100元换200万游戏币,还留下了微信和QQ等联系方式。
卖家态度坚决,挽回损失不太现实
通过订单,郭先生联系到了游戏币的卖家,看能不能挽回一些损失。不过,面对郭先生的询问,对方表示:“你的问题不在我们服务范围内。”不管怎么商量,对方的态度很坚决:不退!
随后,记者也与这位卖家取得了联系,面对“这是否是官方充值渠道”的询问,对方回复:你上官方充100等于170万(这里充100等于200万)。
既然不是官方渠道,游戏平台对此有什么样的态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联系到了平台的客服,对于广播里卖游戏币的行为,客服表示,“您是VIP10也可以”。那么,充值到VIP10就可以随便在游戏里发信息了吗?客服的回答是:是的。
对此,记者也咨询了律师,凌斌律师表示,小喇叭这种形式,游戏平台是禁止不了的,“做不到随时监控,这对它的要求太高了”。
这2万多的损失,郭先生有没有办法挽回呢?凌斌表示:要回来是很难的。13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与其生活相关的民事行为,不需要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玩游戏可以说跟她的生活相关,个人认为要回来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可以说家长也是难辞其咎,一是让未成年孩子玩游戏,二是让孩子知道了支付密码,这个很难举证到底是谁操作支付的。”
类似情况频现,呼吁家长多多留心
“都怪我粗心大意,也希望店家给一定的谅解,小孩子也不是有意的,毕竟不是一两千,能退一点是一点吧”,但是任凭好话说尽,卖家就是无动于衷。
“小孩子后来知道犯错误了,有点懵了,说怎么会这么多……这件事我也没有跟家里人说,(我毕竟是姑父)也不好意思说,没有办法开口,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言语里,郭先生透着无奈,“就当拿钱买个教训吧”!
今年6月份,青岛的陈先生也被同样的问题困扰:孩子偷偷背下了支付密码,在手机游戏中支付了80多次,最多的一次950元,最少的一次5.7块钱,共消费33240.5元。陈先生认为,孩子是未成年人,希望退还部分金额,但遭到拒绝。律师同样表示:如何举证这是孩子行为而不是成人行为,是这件事的难点。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