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攻坚战: 用先进标准 倒逼升级家电

砍柴网 / 第一财经日报 / 2016-04-11 10:19
飞船能上天,蛟龙可深潜,马桶漏水却解决不好。中国消费者跑到日本疯狂买马桶盖的事一度引发热议,原因则是所谓中国制造的马桶质量低劣,丧失了消费者的信任。不少市民可能...

2-3

大到船舶、车辆,小到自行车、马桶、手机,低标准甚至无标准的“粗制滥造”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飞船能上天,蛟龙可深潜,马桶漏水却解决不好。中国消费者跑到日本疯狂买马桶盖的事一度引发热议,原因则是所谓中国制造的马桶质量低劣,丧失了消费者的信任。

不少市民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公共场所的电梯总是在维修、服装穿不了多久就开线、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在响……

“其实,这些产品不是做不好,而是没有认真做,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工业文化。”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下称“机械研究院”)院长王文斌说。

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下称《提升规划》),打一场制造业“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记者表示,“需要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水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质量提升攸关“中国造”命运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球最聪明、最勤奋的一群科技精英几十年如一日地打造出来的。”华为集团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说。

华为集团在一次手机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发生轮胎起火,导致集装箱内部分手机受到影响。按生产检验标准不良率仅有1.4%,良品达到98.6%。这1.4%的手机仍是可正常使用的好手机,用一两年后可能出问题。但华为果断地选择了将价值2000万元的好手机全部销毁,不留隐患,为消费者负责。

如今,在许多华为高管的办公室里,还留着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送给他们的不合格的电路板。任正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激发这些高管们对于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强烈羞耻感。

“工匠精神”、“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攸关中国制造业命运的大事。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全球制造新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之中,制造业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说。

石勇举例说,有预测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后,中国有3亿人会从事滑雪运动。不过,目前在中国的造雪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实,中国的造雪机在零下10摄氏度时,性能不比国外差,但温度在零上时,就变成了浇花机。但零下10摄氏度时,还需要你来造雪吗?而以色列的造雪机,零上30摄氏度都能造出雪。”

石勇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的完整程度仅为中国的94%左右,日本更是不足中国的90%。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系统性的竞争力,中国有超过14万家机械供应商、7.5万家通信和设备制造商、10.4万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网络规模超过日本的五倍。

但同时,中国在制造业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机械研究院中国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副研究员张燕说,世界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不到日本的十五分之一,是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六分之一。

据野村证券的数据,就机床的数控化率而言,中国生产的机床数控化率仅为25%,接近日本1988年的水平,而日本2012年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8%。中国设备的数控化率仅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

制造业整体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落后,根源在于制造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标准是装备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田世宏对记者说,要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要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田世宏介绍,根据《提升规划》,以五年为周期,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制造强国转变。

国内标准迟迟无法对接国际标准

有调查发现,早在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官员就曾对外表示,今后5年,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的转化率要达到70%,重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要达到75%~80%。

也就是说,2003年设定2008年要达到的目标,到2015年仍然没有实现。国内标准迟迟无法全面与国际标准对接,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一直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据本报记者了解,除了前些年制造业整体标准意识低下外,制造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较大的利润空间使得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先赚了钱再说”。

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成本不仅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并且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以上,其中珠三角、长三角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正面临压力。

机械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2004~2014年,中国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一直处于10%~20%;工业电价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OECD成员国工业平均电价为123.88美元/千千瓦时,而中国工商业平均电价折合139.43美元/千千瓦时,中国工商业电价是美国平均电价的两倍。

“虽然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工资是中国的6~7倍,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中国的6倍以上,两者相抵,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综合成本上并不具备太大优势。”机械研究院“美国再工业化对全球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鞠思民说。

有专家表示,在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在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一辆奔驰轿车、一把瑞士军刀,无论价值多少都会被匠人们精雕细琢,不会容忍出现质量瑕疵。

田世宏在上述吹风会上表示,根据《提升规划》,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三大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是加强标准试验验证和数据积累,提升产品标准的可靠性和寿命指标,解决高端配套标准缺失问题。”

去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提升规划》如何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

田世宏对此表示,《提升规划》就是紧贴《中国制造2025》要求来制定的有关装备制造业在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方面怎么进行提升的专项规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提升规划》提出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的要求。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将取消

据记者了解,未来,我国也将创新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模式,推进企业标准管理制度的改革。

田世宏称,我国将大力推进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从已有试点情况看,取消备案为中小微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田世宏表示,取消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让企业根据自我需要公开其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产品、服务的性能标准,从“门槛设置”变为“提供服务”。目前全国18个省份开始了试点工作,13个行业领域,如建材、家用电器、旅游、电梯维保服务等正在进行试点。

田世宏表示,将在国家和省两级建设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公示所执行的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这一平台已于2015年1月起试运行。截至今年4月7日,已有25000多家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公开的标准量达到8万多项,平台访问量突破1300多万次。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鼓励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开展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和质量方面的技术咨询。”田世宏说。

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一方面,但在标准还没有达到的地方,良好的工业文化是关键。“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提倡工业精神,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器物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更新。”王文斌认为,需下大力气培育工业文化,使行业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认真严格、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快速地提高装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真正让用户放心地使用我们的产品。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章轲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