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关键难题,100kg电池续航有望突破1000km

业界
2025
10/16
11:07
IT之家
分享
评论

10 月 16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今日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 100 公斤电池顶多支持 500 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 1000 公里天花板。

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却软得像橡皮泥一样。这两种材料贴合时,就像把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界面处坑坑洼洼,这样难走的路,会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为此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纷纷出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陶瓷板”和“橡皮泥”实现严丝合缝,有望解决固固界面的接触难题,彻底打通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第一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开发的“特殊胶水”—— 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像“交通警察”一样,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主动吸引通行的锂离子过来,像流沙一样,哪里有小缝隙、小孔洞,就自动流过去填满。通过一番缝缝补补,电极和电解质就能自己贴得严严实实,从而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

第二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柔性变身术”。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 2 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完全不怕日常变形。同时,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学的小零件”,它们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额外“抓”住更多锂离子,直接让电池储电能力提升 86%。

第三是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氟的“耐高压本事”极强,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壳”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这项技术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可以确保安全和续航“双在线”。

【来源:IT之家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固态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5月25日消息,在昨晚举行的在“向新十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集团正式发布面向“新赛道”的新一代底座技术,并宣称将于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
业界
11月15日讯 日前,美国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商Solid Power, Inc.在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宣布,其首批A样品电池已进入装车验证阶段。
业界
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电池,但是现在的电池技术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它们常常在错误的时间耗尽电量。自从托马斯·爱迪生寻找方法为朋友亨利·福特的T型车提供能源之后,科学家们就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电池。
产经
据Futurism报道,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Fisker)本周申请了一项固态电池专利,不仅可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提高到令人震惊的804公里,而且充电时间也缩减到短短1分钟。菲斯克公司计划在2018年1月推出新电池...
汽车行业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