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热”折射城市管理“大命题”业界
从来没有一项商业行为能够赢得如此多市民的叫好声和参与度,各方资本纷纷涌入,生怕错过这股强劲的融资浪潮,政府倡导多年的“绿色出行”理念似乎变为现实,这些都是因为有了“共享单车”。当共享单车遍地开花的同时,也在最短时间内引发了社会、经济、城市管理等诸多问题。
在过去短短14个月时间里,摩拜单车已完成5轮融资,其在2017年第一周的D轮融资就达2.15亿美元。3月,ofo宣布D轮融资完成,融资额度更是高达4.5亿美元。ofo的投资人甚至在朋友圈放出狠话:共享出行领域将在90天内结束战斗,单车也不例外。大量资本的涌入,理由之一是为了更充分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然而面对上班高峰期的通行压力,这些“小黄车”依然显得力有不逮。
对于共享单车目前的表现,投资人似乎并不在意。投放更多的车辆,可以获得更多押金的沉淀以及客户的数据信息,这些对于当下的科技创新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没了数据积累,企业拿什么去开启投资人的想象空间;没有资本,又拿什么去迅速扩张、占领市场?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共享单车“侵占”公共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空间,乱停乱放,由此带来新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在上海等一线城市,由于自行车道的空间本就不足,短时间内大量单车的涌入滋生了大量的管理难题。共享单车的问题还不止如此。当雨雪覆盖的数以万计单车“尸横遍野”时,谁来为这些单车造成的污染埋单?单车公司收取的巨额押金应该如何监管?当资本无法运转,维修成为问题,造成大量单车报废时,谁会为此感到惋惜?政府治理与企业责任的边界在哪里?这场共享热来得突然,处理起来却并不从容。因此,不能等待共享热的浪潮自行消退后才去正视这些问题。
政府需要积极介入这场共享热的应对过程,然而介入的深浅又值得揣摩。“共享经济”的出发点毋庸置疑,但“共享”理念面对“骨感”现实的时候也难免遭遇尴尬。例如过度治理的问题,共享单车并非自然损耗,也不是用户骑坏,却可能因为强势治理而被扣押锁存,这样的风险恐怕是运营方始料未及的。应当看到,城市管理部门的强势治理大多于法有据,然而对于新兴经济模式的运营发展,采取“一刀切”的治理措施难免过于简单粗暴。
应对过于激烈不行,而柔和的措施又该如何制定?这是城市管理者的痛点。其实治理本身无非就是找准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分析参与者的行为目标与相互关系,并制定出符合实情的管理机制。
“共享单车热”的参与者包括市民、企业、政府等。企业在尚不健全的共享经济体系中无疑扮演着利益索取者的角色。政府是共享经济体的倡导者,然而其施行的先投放再治理的模式必然面临资本监管和资源再调配的问题。而用户则有着和企业类似的利益索取需求。在约束规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得以放大,从而会导致共享单车热趋向恶化。
要应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使参与各方目标趋于相同。企业在运营中应适度考虑资源浪费、市场饱和的问题,政府在治理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盈利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而非阻碍。其次需要通过设立激励因素改变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如鼓励更多企业采取免押金或者信用押金的形式。信用担保的准入门槛较高,需要有如同支付宝这样的信用担保评级机构才能完成,这样不仅能淘汰一批投机者,减少车辆的过度投放,同时也可以规避押金沉淀而带来的社会信用风险。还应该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到车辆管理过程中,不断优化车辆调配机制,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同时应建立健全约束规制。如设立“电子停车区”,评估各企业的停放面积,从而调控企业的单车投放量。“电子停车区”技术须具有“无桩无线”、定位精准等优点,未停放于电子感应区的车辆将无法结账下车,从而解决眼下无序停放、占用公共道路等问题。按照“谁投放、谁管理、谁处置”的原则,督促企业制定共享单车废弃后的处置规划,达成严格管理该企业投放单车的停放问题,对该企业单车造成的交通拥堵和占领道路的现象给予赔偿和管制,从而降低企业的恶性竞争。共享单车的运营和维护不仅需要提升市民的思想觉悟,还要求法律对破坏者依法办事,有所惩戒。提高法律威慑力,也是降低单车受损,从而减小社会资源浪费的有效保障。
总之,共享经济刚刚起步,其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需要找准城市管理的施力点加以规范。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共享单车的潮流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共享单车热的问题,其背后依然是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宏观命题。只有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之后的其他创意浪潮的涌现铺垫基础。
来源:中国科学报/宋雅娟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