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新能源圈,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动力电池赛道的狂欢:资本热钱扎堆涌入,融资新闻刷爆行业头条,厂房扩建的塔吊昼夜不停,连路边的创业咖啡店里,都在聊“动力电池产能竞赛”;另一边的储能领域,却正遭遇政策“寒流”的双重暴击——
2019年5月发改委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储能设施不得计入输配电价,直接切断了电网侧储能的核心盈利渠道;11月国家电网再出重拳,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严禁以任何形式开展电网侧电化学储能建设。
彼时的储能行业,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资本纷纷撤场,从业者要么转投动力电池,要么干脆告别行业。更残酷的是,当时新能源领域的政策红利几乎全向动力电池倾斜,储能不仅没补贴,连市场准入都困难重重。
就在这样的时刻,海辰储能悄悄敲开了大门。几个创始人在租来的办公室里拍板:不蹭动力电池的热点,把所有资源都砸进没人看好的储能赛道。消息传出去,不少同行都觉得“看不懂”:“放着热钱不赚,去啃储能这块硬骨头,这是要自讨苦吃?”但海辰的管理层却看得很明白:“动力电池解决的是‘车跑起来’的问题,可新能源要真正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得靠储能来‘存住电’啊!”

这就像一场“能源闭环游戏”——没有“储”这个关键环节,“源网荷”就是断了线的珠子,风电、光伏发的电要么浪费,要么没法稳定供应。这份战略定力,恰好踩中了能源转型的政策大方向。
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国内储能政策就已悄然“转向”: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地位;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更是给行业吃下“定心丸”,不仅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的明确目标,还划定了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长时储能等重点攻关方向,甚至用“揭榜挂帅”机制鼓励技术创新。
在这场政策与市场共同催生的浪潮中,海辰储能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5年10月27日,港交所迎来其重启IPO的招股书:上半年营收69.71亿元,同比暴涨224.6%,净赚2.1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提升至13.1%。更值得关注的是收入结构:储能电池业务以54.49亿元收入占比78.2%,稳居核心;储能系统业务收入12.79亿元,同比激增658%,29.7%的高毛利率彰显技术溢价能力。全球储能电池、电力储能出货量双双跻身Top2,这家从政策寒冬中闯出来的企业,终于站上行业顶端。
资本市场早已嗅到机遇。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200GWh,较2024年翻倍;华泰证券直言,政策支持与成本下降双重驱动下,储能行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而海辰储能的IPO重启,恰好踩中了这场能源革命的节奏——从2019年逆势布局,到2022年“十四五”政策落地后的加速成长,再到2025年政策密集期的IPO冲刺,其六年发展轨迹,正是储能行业从政策限制到全面支持、从冷门赛道到黄金赛道的缩影。
如今,港股的大门正向海辰储能敞开,而储能行业的政策红利还在持续释放。《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规划的2030—2045年日级平衡调节、2045—2060年全周期储能目标,以及全球能源转型的长期需求,都意味着这场“储能热”远未结束。
海辰储能的故事,既是一家企业“逆势而为”的坚守传奇,也是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的生动案例——当政策东风吹拂能源转型的土壤,那些熬过寒冬、守住初心的企业,终将收获最丰厚的果实。而这场改变世界能源结构的革命,才刚刚进入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