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佬航天创业热:SpaceX与蓝色起源的明争暗斗

业界
2018
10/22
12:03
周掌柜
分享
评论

书虫掌柜是周掌柜咨询负责书摘的小掌柜,每天为朋友们分享商业故事。

1、

大多数Blue Origin和SpaceX的内部人士更倾向于把彼此为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视为全人类的进步。

但事实上,这两家公司正处于激烈竞争之中:抢夺最优秀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争创历史。

而各自的领导者贝索斯和马斯克也在角逐全球首席梦想官的宝座。就让Alphabet控股公司CEO拉里·佩奇登月去吧,我们的目标是火星。

贝索斯与马斯克对抗的不仅仅是彼此,更是新一代航空航天创业家,以及同样勇于探险的亿万富翁保罗·艾伦(Paul Allen)、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和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他们也拥有私人太空项目。

但Blue Origin和SpaceX发射频率更高,外界广为报道,社交媒体上热议不断,这使得它们在公众想象之中处于领先地位。

2、

贝索斯致力于打造航天宇宙,让人类在其中安居乐业。

马斯克的愿景是将火星开拓为殖民地。

为实现各自目标,他们首先必须大幅降低航天成本,因此他们都专注于制造可回收再用的火箭,提高人类太空旅行的可行性。

据知情人士透露,两人走在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上,贝索斯的方法比马斯克更为平缓渐进。

“我们在Blue Origin所做的一切都是以10年为单位来设想的。这正是杰夫对公司的规划方式。”贝索斯某多年知交说道,“另一方面,SpaceX拼命奔跑,耗尽员工的精力。从文化角度来讲,两家企业切实反映了领导者的作风。”

而SpaceX高级公关经理菲尔·拉尔森则表示,“我们的工作时长和期望值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每周工作40个小时是不可能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的。”

十四年前,马斯克创办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简称SpaceX),拿出当时大部分身家,为这一风险事业投资1亿美元。

即使团队每周工作90个小时,SpaceX仍一直濒临破产。“资金问题挥之不去。”某位曾与马斯克并肩作战的前顶级工程师说道,“烧钱速度非常惊人,但为了实现目标,伊隆不得不大量招兵买马。”

虽然前三次发射以失败告终,SpaceX终于在第四次取得成功,并于2008年赢得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使公司起死回生。

到2012年,SpaceX开始对其可回收航天器系统进行飞行测试。

3、

贝索斯成立Blue比SpaceX早了将近2年,但采用的是更为系统的方法。

他有一双纹了Blue格言“gradatim ferociter”的牛仔靴,意思是“不断前进,永不言退”。

多年来,该公司只雇用几十名员工,严格控制成本(今天,Blue Origin拥有约600人的团队,而SpaceX的员工规模超过了5,000人)。

他们孜孜不倦——Blue遭遇了一系列挫败,直到近几年,新谢帕德号系统才迈出了一大步——但他们的情况没有SpaceX那么紧急。

“伊隆必须实现收益,否则无法生存,而Blue即便很多年没有收入也照样能坚持。”Blue某前管理者表示,拥有贝索斯这样一位实力雄厚、锲而不舍的领袖,简直是一种奢侈享受。

但这也是SpaceX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成就了更多壮举的原因。

马斯克与贝索斯都是出了名严苛的老板,精通各自所在行业错综复杂的技术难点。马斯克将特斯拉部分业务迁至位于加州霍桑的豪华SpaceX总部附近,方便更好地监督两家公司。

他的性情尤为严肃紧张,盛传他常常鞭策员工化不可能为可能。开会没做好准备被逮个正着?马斯克可能会向后仰起头,眼珠子滚动望向天花板,暗忖着“要如何对你发飙”。

一位前顶级工程师说道,“接着,他会说,‘你考虑过这个问题了吗?’如果你还摸不着头脑,那你就麻烦了。”

贝索斯通常每周到访一次Blue,但曾与贝索斯共事的知情人士指出,他非常严厉。多方消息透露,他“博览群书”,“对推进器和火箭了如指掌”,在产品评价中说到“喷射器和制造工艺”滔滔不绝。

他不断质疑固有设想,即便是人满为患的会场也阻止不了他点名批评。

“我目睹过不少一塌糊涂的展示。”某前工程师回忆道。如果你不能把所有事实阐述清楚,你是不可能辩得过他的。他的洞察力超过了任何人。

最主要的一点,两位领袖都是其航天品牌的有力倡导者,创造了一种光环效应,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也有助于获取公众认同。

4、

2015年11月,新谢帕德号助推器成功发射并返航着陆,贝索斯在Twitter上写道,“回收火箭——是一种奇珍异兽”,并附上一段记载了此次任务的精美视频,获得500万点击量。

马斯克迅速予以反击,“还算不上奇珍”,并宣称早在3年前,某艘SpaceX火箭就做过五六次了。

而在2015年12月底,SpaceX实现猎鹰9号第一级助推器的成功着陆,贝索斯则在Twitter上呼叫,“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

当人们摸索出可行的太空项目——而不仅仅是通往太空之路——时,真正的创新才能发生。

那么,究竟谁才是赢家?

SpaceX对传统太空产业的定价模式和供应链施加了压力,也因此成为装载货物送上轨道的更具吸引力和实惠性的方案。

迄今为止,它已拿下了价值48亿美元的政府合同。2016年4月,它竟报出比老派竞争对手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波音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的合资企业,眼下发展步履维艰——低40%的价格,赢得了一份军事合同。

为了赶上对手步伐,Blue必须从亚轨道太空走向轨道太空。而进入轨道飞行需要大幅提速,还要考虑与航天器如何控制高温、燃料和上升与下降轨道等问题相关的复杂因素。

鉴于其劣势地位,也无怪乎SpaceX员工早已不把Blue视为潜在威胁了。

SpaceX老将们虽对Blue以小规模团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但他们表示,“我们没太顾虑Blue”,而且“也没把他们当回事。”

另一名资深员工表示,Blue Origin不过是“杰夫·贝索斯的爱好罢了。”

而贝索斯的忠臣们自然反感这一说法。“不管是谁,能让一艘火箭登上数十万英尺的高空,并利用氢气机的10万磅推力使其成功着陆,这绝对不是爱好!”

5、

从小行星采矿作业到微型卫星初创企业,这个行业里的年轻创新者们设想出一切可能性。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想成为SpaceX或Blue Origin的一员,或将依靠这两家公司将他们的试验品或样机送上轨道。

同样的,SpaceX和Blue也将依靠这些新兴企业在太空之中孕育新市场,好比App Store应用商店为苹果乃至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所做的贡献。

航天工业专家指出,当人们摸索出可行的太空项目——而不仅仅是通往太空之路——时,真正的创新才能发生。

但首先,人们必须保证可再用火箭发射和着陆的可预测性、高频率和安全性,直到它成为一种日常。

SpaceX将把NASA宇航员运送至国际空间站,减少美国对俄罗斯的依赖,同时创造历史。马斯克也宣布,SpaceX很快会把一艘无人宇宙飞船送上火星。

相比之下,贝索斯仍坚持他的渐进式做法。

Blue已经锁定ULA新一代火箭发动机的开发和供应合同。在构建轨道空间技术的同时,Blue将继续发射亚轨道的新谢帕德号,目标是在2018年将游客送上太空。

贝索斯的心腹承认,Blue与对手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但他也指出,Blue拥有一条“可靠的管道”。“他们已经连续三次驾驶同一飞行器,很快,你会看到他们每周飞行一次,这点无人能超越。”

毋庸置疑,贝索斯和马斯克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发射一艘火箭,全世界都对他们报以敬畏的眼光。

马斯克疾驰着奔向银河。而贝索斯则一步一个脚印,每一项任务成功完成后,他就在火箭乘员舱印上一只象征着坚定、稳妥的乌龟标志。

参考资料:《亚马逊的野心才刚开始》,快公司,浙版数媒

【来源:周掌柜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SpaceX 贝索斯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