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飞猪不是最后一个

业界
2018
10/11
15:09
凌晨六点TMT
分享
评论

10月7日,作家王小山在微博上发文表示称:自己在飞猪上购买机票时遇到“杀熟”问题,该微博发出后一时间也让飞猪大数据杀熟成为微博热搜话题。事后,飞猪也在官方微博回应质疑称:飞猪敢于承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坦白的说,不少知名的互联网平台都被曝出过有大数据杀熟操作,从携程、京东、再到滴滴、以及现在的飞猪,被爆出来的也许还只是冰山一角。在“大数据杀熟”经过全民讨论过后,公众对隐私保护的戒心越来越强烈,但互联网公司们肆意处置用户信息的案例依然层出不穷。

虽说飞猪不是第一个曝出大数据杀熟的平台,但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平台,短期内也许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件的发生。随着众多知名的互联网平台都相继出现大数据杀熟,人与机器智能的斗智斗勇已经在身边出现,作为弱势的消费者只能被坑吗?未来如何才能有效的遏制大数据杀熟事件的发生?

飞猪回应大数据杀熟质疑未能让用户安心 大数据杀熟成数据平台惯用的隐形法则

飞猪出现大数据杀熟事情后,虽说它也很及时的在官方微博发文来自证清白,但这种操作方式也并不能让用户对它完全放心,毕竟这已经算是知名互联网平台惯用的应付舆论方式。只是消费者们在经历大数据杀熟后,难道他们收到的解决方案只能靠平台发文来应付吗?

杀熟并非新事物,不少消费者在线下也被店家坑过,但在线下消费者容易跟店家沟通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从线下转到线上,在 “互联网+”消费环境中,互联网平台操作“杀熟”更频繁、实现更容易,其背后是电商营销“千人千面”技术在起推手作用,同时由于如果消费者不主动发现并曝出来的话,基本上这种操作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安全系数很高。

互联网平台到底是如何玩起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呢?

据南方日报曾经报道:平台根据大数据来杀熟,背后的技术来源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的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

大数据杀熟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既能用来巩固新顾客,又能从忠实顾客身上赚一定差价,实现平台在短期利益最大化,因此这个方案估计也成为国内不少互联网平台心照不宣的神操作。但大数据杀熟并非密不透风,还是被用户发现不少平台都有这样的操作,从携程的飞机票、订房杀熟事件,到京东商品对plus会员售价高于普通会员,再到滴滴打车对老用户相同路程收费高于新用户,一时间各大网络运营商都纷纷被被用户揭露有杀熟现象,这么多知名互联网平台都有杀熟行为确实让用户愤慨不以。

互联网平台为什么会这么大胆的敢去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平台借着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对忠实顾客消费行为的判断而做出的操作,有店大欺客的现象。这次飞猪也曝出大数据杀熟事件,虽说事后也跟其他平台一样,坚决表达平台不会杀熟的立场,但是在消费者心里还是会对它的说法产生不信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很不爽这种杀熟行为,毕竟这损害了他们的权益,但是按照之前爆出来的惯例,事后知名平台发个声明自证清白后,事件就不了了之了。难道消费者们真的只能吃亏吗?

饱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频频发生的背后   消费者难道只能吃哑巴亏有苦难言?

为何大数据杀熟会频繁出现?这主要还是由于数据平台跟用户之间的权利并非是平等的关系,一方面,各平台利用互联网收集了消费者大量的个人信息,并且通过大数据算法能够越来越细致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跟偏好,可以说平台通过数据已经很了解用户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并不能知道平台收集的这些数据的处理方式,平台美其名曰会保护好用户的数据,但是它们却不会告诉用户会如何利用这批数据。

从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互联网平台在暗,出于弱势的消费者确实也难以发觉这样的问题。对于有杀熟行为的平台来说,一旦被消费者发觉,事后发个道歉信,但如果更多消费者未能发觉,它们仍然能用大数据杀熟来达到自身目的,平台默许大数据杀熟不算是一步铤而走险的棋。

消费者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担忧在于:平台毕竟是强势一方,消费者作为弱势一方就算主动曝出平台这样的大数据杀熟的事件,但是消费者之前所受的价格坑却没有办法弥补。同时用户被大数据杀熟给“算计”后,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

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享受到数据带给我们的便利服务,但应该尽早地考虑到我们将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当下曝出的“大数据杀熟”所代表的动态定价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而在不远的未来,数据安全,关系到更多用户最核心的信息其实就是你我的安全。

当下频频发生的大数据杀熟确实会让用户对于平台的不信任,转到其他平台消费,但难以保证其他平台不会有杀熟行为。由于平台操作大数据杀熟的成本跟舆论影响并不大,导致这种杀熟行为屡屡发生。大数据杀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以及价格的不透明,难道消费者对平台的这种杀熟行为真的无计可施?

大数据杀熟频现催生用户的危机感   遏制大数据杀熟的出现需各方力量努力

对于用户来说,众多知名互联网平台曝出的大数据杀熟只会让他们对平台的不信任感增加,同时也更恐惧未来自身信息数据是否安全。众多互联网平台手上掌握一批庞大的数据,大数据杀熟看似只是用价格来左右用户的消费行为,但从深层次来看,用户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恐惧与警惕会增加,背后是个人数据被互联网平台恶意操作的担忧。为了遏制大数据杀熟的频频发生,平台、用户以及监管部门都要共同作出行动。

首先,大数据杀熟的源头要先解决,互联网平台要能真正做到自律

虽说各平台曝出大数据杀熟后,都会以道歉来表明自身立场,但是主动澄清表明未来会向用户承诺会加强自身的服务,有这样端正的态度及敢于承诺的勇气,无疑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因此,最根本的还是互联网平台自身要真正做到维护消费者信息数据,不要将数据滥用甚至不惜以盈利为主。

其次,用户要对数据有要保护意识,平时对网上数据有意识清理

用户可以养成手动清理cookie记录的习惯,不让网站有机会追踪自己的行为逻辑,以及用任何服务之前都会货比三家。用户平时在网上要多做新的尝试,避免形成消费惯性被商家利用。或者到线下咨询后再上网下单。比如想去旅游,除了在凯撒、众信旅游等网站上查询价格外,还应去他们的线下店面咨询各个线路的价格,跟线上价格比较后再做决定。

最后,监管部门要对平台监管到位,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给与严厉惩罚

监管部门对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施行监督和管控,法律要对网络平台的种种乱象果断亮剑,用刚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严惩,规范网络平台合理利用“大数据”。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法律保障也渐渐浮出水面。

其中《电子商务法》将为网购消费者提供“护身符”,它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关于杀熟这类操作有了具体的法律条例可保障,据法案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互联网平台用算法确实能让技术对效率进行改造从而更好的服务用户,但算法却不能滥用,不能让它成为互联网平台谋取短期利益的武器,对于平台来说,未来如何好好的利用好算法仍然很关键。也许还有其他有大数据杀熟行为的互联网平台没有被曝出,但小编仍希望飞猪是最后一家,其他平台能真正做到保护好用户的数据,只是用算法服务用户而不是算计用户。

来源:蓝鲸TMT网    作者:凌晨六点TMT,游戏工作室作者,多家科技媒体专栏作家,TMT行业自由撰稿人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大数据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区别于传统云计算只建立简单的信息化、数字化,华为城市产业云要帮政府打造的是一块能支撑产业发展的“黑土地”。
业界
一些信息领域业内人士也认为,大数据可靠的前提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使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数据为基础,构建精准有效的数学模型也并非易事。
业界
作为一部与网购族息息相关的法律草案,电子商务法草案19日第三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业界
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杀熟”发生更频繁、实现更容易,其背后是电商营销“千人千面”技术在起推手作用。
业界
近期网络上很多用户都反映了自己遭遇“杀熟”的经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态度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