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15亿砸研发,把储能电池做到全球第二

互联网
2025
11/28
10:36
分享
评论

当新能源赛道卷成“神仙打架”,车企跨界、电池巨头多元化布局,储能行业里却藏着一位“非主流玩家”——不蹭热点、不搞跨界,一门心思死磕储能,硬生生在同质化竞争里杀成了全球TOP2。2025年10月27日,这匹储能圈的“硬核玩家”官宣:向港交所递交最新版招股书,重启港股IPO进程!消息一出,市场瞬间沸腾,毕竟这家公司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又稳又惊艳。

能在港股IPO赛道上底气十足,海辰储能靠的是实打实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狂飙至69.71亿元,同比暴涨224.6%,净利润更是从亏损直接翻身赚了2.13亿元,妥妥的“扭亏为盈大逆袭”。

更厉害的是,今年上半年它直接冲到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TOP2、电力储能出货量TOP2,在灼识咨询的数据里,2024年它的市场份额就占到了11%,是全球前十里唯一“眼里只有储能”的企业——别人忙着跨界捞金,它偏要做储能领域的“偏执者”,这份专注直接换来了市场的认可。

而这份逆袭的底气,藏在早早就埋下的“技术伏笔”里。在2021年大家还在纠结“长时储能到底有没有市场”的时候,海辰储能已经悄悄下场布局了。别人犹豫观望,它闷头研发两年,2023年底就甩出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2024年快速迭代出∞Cell 1175Ah电芯和6.25MWh储能系统,到2025年6月直接实现量产,10月就把6.25MWh系统卖到了欧洲,成了行业里第一个真正交付6MWh+级高能量密度系统的玩家。这波“先人一步”的操作,让它在长时储能赛道上直接拉开了差距。

当然,技术突破从来不是“空想出来的”。从2022年1.97亿元研发开支,涨到2024年的5.30亿元,截至2025年6月累计砸了超15亿元,还组建了1038人的研发团队——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4336项全球专利申请、2118项已授权专利,从材料到系统集成全产业链都被专利“护着”。

产品迭代更是肉眼可见的清晰:从最早的280Ah电池,到率先量产314Ah电池,再到如今的∞Cell 1175Ah长时电池,循环寿命超11000次、能量密度超180Wh/kg,-40℃到60℃的极端环境都能稳定工作,还能减少30%电芯数量,直接降低项目成本。就连钠离子电池也没落下,∞Cell N162Ah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超20000次,还入选了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通过了工信部测评,妥妥的“技术多面手”。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硬核技术不只是用来冲业绩的,还在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今年9月,海辰储能推出了AI数据中心储能解决方案——要知道,数据中心对电力的实时性、稳定性要求极高,还得兼顾绿色环保,这套方案直接实现了长时储能在这个领域的突破,既保障供电,又能提升绿色电力占比。

而在极端环境下,它的电池能扛住严寒酷暑,在储能项目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这些应用场景让技术有了温度,也让“储能”不再是冰冷的行业术语,而是能切实发挥社会价值的“能量管家”。

在这个大家都想“多赛道开花”的时代,海辰储能偏偏选择“一条路走到黑”,专注储能领域深耕细作,用15亿研发投入、上千人团队、数千项专利,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行业标杆。如今重启港股IPO,既是对它过往成绩的认可,也是它开启新征程的起点。

未来,随着长时储能需求的不断增长,AI数据中心、新能源配套等场景的应用不断拓展,这位储能圈的“独行侠”或许还会带来更多惊喜——毕竟,当一家企业把“专注”刻进基因,把“技术”当成底气,就没有它闯不过的关、达不到的高度。

所以,当海辰储能用逆势增长的彪悍业绩,敲响港交所大门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海辰储能正在用行动,让所有曾经的质疑者,心悦诚服地闭上嘴巴。它的成功,不仅属于自己,更照亮了整个储能赛道——有时候,世界上最快的捷径,就是沉下心来,把一条正确的路走到底。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