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上千项专利,这家珠海公司为何被称炒菜机领域的“小华为”

互联网
2025
11/13
11:39
分享
评论

2025年,炒菜机器人突然火了。

如果把2023年比作炒菜机器人的“青春期”,那2025年就是它的“成人礼”。炒菜机器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赛道直接跳升到行业与公众面前,“好不好、用不用、买不买”已经是越来越多的连锁餐饮老板在考虑自身发展时,必须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有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餐饮门店突破800万家,其中连锁品牌占比首次超过35%。在“万店时代”的诱惑下,餐饮企业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厨师资源稀缺、人工成本上涨、口味标准化困难。而引入炒菜机器人,就可以较好解决以上难题。今年连锁餐饮企业更是纷纷躬身入局,京东七鲜小厨、小菜园、老乡鸡这些连锁品牌,都在大规模下单炒菜机器人,更有甚者在进行资本层面的布局。

当行业仍在“蒙眼狂奔”,外界还在争论“炒菜机器人是不是智商税”时,成立于2018年的优特智厨,早已把战场搬进实验室和专利局,1000+项授权专利、三大协会金奖、深度参与国家首部智能烹饪教材编写,把行业竞争维度拉升到“标准制定权”的高墙之内。更“反常识”的是,这位赛道最资深的玩家仍肯下笨功夫——所有核心部件全栈自研,在珠海总部运营着一座2600㎡的社区食堂,每天上千位老人排队打卡。优特智厨用"智能温控、智能调料、智能菜谱"这三大核心技术竞争力,默默验证技术成色,能经得住千人口味检验的机器人,才能谈真正的产业化拐点。

“最重要还是要好吃。”优特智厨的相关负责介绍,“大家用炒菜机器人,就是要做到万店同款,锅气不变,锅气是我们中国人吃饭最重视的。为了做到好吃,并且吃得健康,我们不断在产品和技术上去突破创新。”

今年,优特智厨同时拿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三大行业权威机构智能烹饪竞赛的最高奖,成为业内首家“大满贯”企业。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官方披露的全球专利累计已突破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00件,在炒菜机器人赛道一骑绝尘。

记者通过拆解优特智厨的核心技术产品特点,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在中餐高度依赖“手感”的场景里,技术如何形成不可替代性?护城河一旦建立,商业模式又将怎样加速外溢?

追求极致,锅气数据化

在中餐语境里,“火候”一直是难以量化的玄学。优特智厨要做的,首先是把“锅气”翻译成可被机器理解的数据。

比如在控温方面,为最大程度还原厨师明火炒制的能力,优特智厨通过自研首创的智能温控技术,不仅升温快,能让锅体从20秒极速升温300℃实现真铁锅爆炒。优特智厨还升级了二代立体加热线盘,实现锅腰部与锅底双区同步加热,加热面积直接提升50%,整体烹饪效率提高15%以上。这种精确控温和均匀加热的能力,也让优特智厨的智能炒菜机器人,即便在南北季节温差大的地方也能保持菜品味道。

“要想控好温,先要侧准温,但在厨房环境中,常规红外测温传感器抗污染能力较差,油污、油烟、水雾和污垢等因素都会导致失准。而优特智厨的传感器都是自研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抗污染能力,即便在复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测温精准,实现精准控温。”优特智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在炒菜机器人的重要部件——锅的选择上,优特智厨充分体现了“追求极致”的企业精神。

优特智厨最开始采用的是涂层锅,但在高频、高锅气要求的商用场景中,涂层锅无法保障稳定的运行,在干烧时涂层会被分解,换锅成本高、安全风险高;不锈钢锅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导热慢、升温不均匀,不适合滚筒烹饪,而且容易粘锅,只能粗暴的用搅拌爪去硬刮,不节能也不环保;传统铁锅的导热性能不错,炒菜有锅气,但如果缺乏保养容易生锈。

为做好这口锅,在耐高温涂层的化学表中,优特智厨的研发人员从顶到底的所有部分都试了一遍,最后还是选择去掉涂层,回归传统铁锅,将表面进行氮化处理,然后又通过不断测试参数、测试工艺,一炉一炉的试样品。在花费了两三年时间后,最终做成了最符合炒菜机的氮化锅,这种锅炒菜不影响传热效率,升温快、锅气足,同时还能保持耐磨稳定、防锈耐腐蚀,而且外观漂亮、不粘,保证菜品的品质和出菜的效率。

通过不断的实验打磨,优特智厨构建了行业内最成熟的氮化铁锅应用技术,这种工艺技术也成为企业产品的重要竞争力体现。

“材料学没有捷径,就是不断试炉、记录、失效、再试。”优特智厨相关技术人员表示,仅氮化锅一项就积累了多件专利,覆盖了技术细节,“现在想复现,得同时踩中多个参数窗口,这就是隐形门槛。”

作为中餐味道的灵魂,调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前的炒菜机器人,只能说是自动化设备,因为在炒制过程中还需要人工去投放调料,优特智厨是第一个把炒菜机和调料整合在一起,实现智能投放调味的公司。

为实现多种类调料的智能化、稳定性投放,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优特智厨自主研发了空气动力投料技术以及固体、液体、酱料精确定量套件。目前优特智厨炒菜机的智能调料系统,不仅是全行业支持中餐多形态调料种类最全的(液体料仓支持14种调料分区存储),而且也是投放精度最高的,调料投放量可精确到克(小分量±5%以内,大分量±2%以内),甚至液体泵上的精度不亚于医疗器械,杜绝了人工调味时的误差,确保每一道菜的口味始终如一,标准化程度高。

从红外测温、微流体泵到氮化锅,优特智厨把看似分散的技术点连成了一张网,别人想抄,最多抄个形似。小江溪研发部门主管钟海涛表示,优特智厨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氮化铁锅,受热均匀、火力又很大,所以能够把菜最极致的美味给催生出来,锅气很足,并且机器性能非常稳定。

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中国烹饪协会首届智能机器人烹饪大赛上,现场专家点评道:优特智厨的核心优势在于“懂中餐”—— 能把不同菜系的“火候密码”转化为精准数据,做到“麻婆豆腐不碎、辣椒炒肉锅气十足”,既能用数据化手段实现标准化,又能保留中餐的锅气与地域风味,这是对传统烹饪技艺的数字化传承,这是多数品牌难以企及的。

随着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的持续创新,优特智厨已成为国内第一家年出货量过万的餐饮机器人公司,截至目前,今年的销售更是翻了三倍。《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炒菜机器人市场从早期探索到快速发展的阶段,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亿元,到2030年将突破117亿元。

标准拐点:从卖设备定规则

技术成熟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能否建立行业标准。

2025年9月,全国首部智能烹饪教材《智能烹饪基础》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智能烹饪教育空白,是职业院校“十五五”规划中餐烹饪专业必修课教材。

优特智厨是本次教材编写中唯一深度参与的智能炒菜机企业,主导编写“基于智能烹饪的原料热处理”、“基于智能烹饪的菜谱设计”等核心章节,将自身在智能温控、智能调料、智能菜谱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为具象化、可教学的内容,并全程提供炒菜机器人教具,让学生能系统掌握智能烹饪的底层逻辑和实操技巧。

10月,优特智厨与四川旅游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学术交流共建、教材与课程升级、人才联合培养、智能菜谱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多维度深化合作重点。

四川旅游学院副院长李想指出,优特智厨在中餐智能烹饪领域中的智能温控、智能菜谱等技术积累与四川省川菜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这位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不是在卖一台机器,而是在输出一套‘技术语法’。”优特智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教材标准、专利技术等多位一体的布局,公司正在将自身的技术路径固化为生态链通用语言,从而形成类似“Android底层架构”的生态壁垒。

当赛道进入“专利战”时代,护城河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把技术厚度转化为行业话语权,再把话语权变成生态定价权。产业化拐点已至,谁能卡位基础设施,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餐饮格局。优特智厨的示范意义在于,它让行业看到,炒菜机器人不仅能“炒得香”,还能“卖得好”,终局不只是硬件公司,而是中餐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技术,是优特智厨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也是它改写中餐未来的钥匙。从±0.1℃的温控精度到±0.3克的投料误差,从1000+项专利到首部国家教材,每一项硬参数都在重新定义“锅气”,让明火与手感不再依赖个人经验,而成为可复用、可迭代、可共享的“数字资产”。当技术穿透传统后厨的油烟与火候,中餐第一次拥有了“万店同款”的确定性,也第一次拥有了走向全球的技术底气。

优特智厨所开启的,不只是智能设备的升级,更是中餐产业链的“操作系统”焕新,一个以技术为底座、以数据为燃料、以标准为轨道的智能后厨新时代,正在每一台翻炒的机器人中加速到来。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