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概念在资本市场上火起来了。
佛燃能源因为SOFC概念涨停,科力远研发的材料解决了SOFC阴极集流体的技术卡点,Bloom Energy宣布2026年底产能翻倍至2GW。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发布《绿电直连通知》,支持SOFC等清洁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
那么,SOFC为何会成为香饽饽?
1. 人工智能时代的“六边形战士”
SOFC是发电效率最高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和其他燃料电池相比,SOFC电池发电效率达到60%以上,热电联产效率达85%以上。
其次,SOFC能适用天然气、氢气、生物质气、甲醇等多种燃料。
最后,SOFC可应用于数据中心、工业园区与分布式能源、船舶辅助电源与绿氢储能、应急与备用电源等场景。
中信证券指出,在海外数据中心建设加速的大背景下,未来三年SOFC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0亿美元。
根据行业研究数据,2023年全球SOFC市场规模已突破2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30%。
2. 政策支持,市场空间广 政策层面,我国对燃料电池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绿电直连新政直接推动SOFC与绿电直连结合;《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则重点提及支持SOFC发电技术的攻关。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SOFC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国际方面,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对SOFC给予了大力支持。 事实上,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外市场的表现各不相同。 国内,停留在“示范为主、小批量供货”阶段,例如惠州示范项目,是国内首个百千瓦级SOFC发电系统示范应用。 国外,以美国Bloom Energy为代表的海外龙头,已经跑通商业化闭环,通过直接供应甲骨文、通过AEP间接供应AWS等参与AI项目建设。 当然,国内产业链正在加速追赶,潍柴动力与Ceres Power签订SOFC电源生产许可协议,拟建立制造工厂,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商业建筑和工业应用提供电力。 中自科技建成的SOFC中试生产线已于9月投产;佛燃能源、壹石通等在不同环节积极布局,推动SOFC从示范项目向商业化落地迈进。 目前,SOFC已被明确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普遍预期,SOFC将是“十五五”期间能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的重点方向之一。 3、材料突破,产业链布局 其实,SOFC优势很明显,但核心痛点也难破局。 一是系统成本偏高,例如,Bloom Energy当前系统成本约3400美元/kW,显著高于柴油机(1000美元/kW)和燃气轮机(1000-2000美元/kW)。 二是材料技术卡点,SOFC运行温度通常介于600℃到1000℃之间,高温运行下,电池内部的材料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 三是寿命仍有提升空间,虽然Bloom产品已突破4-6万小时寿命,但相比部分柴发和燃气轮机大于8万小时的寿命仍有差距。 此情况下,核心材料是关键。谁能解决高温稳定性、降低成本,谁就能卡位产业链核心。 这里不得不提科力远的布局,其子公司常德力元研发出了三维多孔泡沫铜锰合金,相较于传统阴极材料,泡沫铜锰合金具备热胀系数稳定,高温导电性能稳定等优势,解决了SOFC阴极集流体的技术卡点,降低了系统成本,有望促进SOFC电池技术发展。 而且,常德力元已完成11家客户泡沫铜锰的送样,各项性能指标均获得客户认可,其中4家客户已进入小批量供货阶段,并进一步规划海外市场的拓展。 这种聚焦高壁垒环节的企业,正是产业链爆发时的最大受益者。 赛道长期逻辑不变,痛点就是机会点。虽然现在有技术、成本、标准等痛点,但这些都是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海外已经证明了商业化可行性,国内随着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爆发、“双碳”政策加码,需求端迟早会迎来爆发。 随着下游客户验证落地和产能释放,科力远等这类提前布局的企业,估值有望持续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