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时代周刊》将无人驾驶技术列入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标志着这项技术已整体跨越早期概念验证阶段,其安全性与规模化落地前景获得了全球范围的权威认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被《时代》标注为Waymo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一判断与《财富》杂志2025年“改变世界公司”榜单形成交叉印证,凸显了全球无人驾驶领域“三足鼎立”格局的渐趋稳固。
过去,中国科技企业更多以“追光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而在无人驾驶领域,中国企业正实现从“被定义”到“参与定义”的角色切换。

这一转变在市场动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时代周刊》在报道中记录了一个关键信息:“随着中国竞争对手进军欧洲,Waymo计划在2026年将业务扩展到迈阿密、达拉斯、纳什维尔和华盛顿特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已成为影响国际巨头战略布局的关键变量。
中国无人驾驶平台之所以能迅速获得国际认可,并非依靠秘而不宣的“黑科技”,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平台化”出海路径。
其核心策略是与全球生态巨头合作,以“赋能者”而非“颠覆者”的身份进入新市场。与Uber、Lyft等全球出行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使其能够输出整套可落地的无人运力系统,而非简单输出车辆。这种“技术平台+本地运营巨头”的模式,显著降低了市场进入的政策风险和运营成本。
在中东市场,这一策略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无人驾驶平台不仅获得迪拜颁发的具有象征意义的001号测试牌照,还建立了当地首个规模化测试车队。按照规划,未来将在迪拜部署超1000台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
投融界CEO邹晴分析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改造,并裂变催生出全新的产业赛道与商业模式。”这一判断在无人驾驶领域得到了完美印证。
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中,安全性与经济性是决定其能否规模化落地的关键。
在安全方面,领先的自动驾驶平台通过“多重安全冗余”策略,实现了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的安全性。截至目前,中国主要无人驾驶平台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2亿公里,未发生过任何重大伤亡事故,实际车辆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无人驾驶平台将其第六代无人车成本控制在20万元出头,仅为Waymo无人车成本的1/7。这种成本优势并非源于“减配”,而是依靠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规模化生产和大模型提升算法泛化能力等工程化能力。
无人驾驶的全球化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政策创新与政府支持力的综合较量。

从全球来看,各国正积极为自动驾驶产业发展铺设“制度基础设施”。在美国,已有41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针对自动驾驶进行立法,联邦层面计划在2026年修订安全标准。在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已建立完善的自动驾驶商业化监管框架。
在中国,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同时,多地政府也积极推出支持措施,如深圳市对开展低空物流配送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财政资助,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实施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及无人驾驶”专项。
投融界CEO邹晴对此表示:“创业创新的浪潮带动创业服务的需求,会进一步推动创业服务行业的发展。”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无人驾驶产业有望加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据ARK Invest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该机构认为,当自动驾驶将出行成本从每英里1.1美元降至0.25美元时,将催生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投融界CEO邹晴分析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以新兴力量的姿态崛起,成为推动产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
从《时代周刊》的认证到全球市场的认可,无人驾驶技术正迎来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凭借平台化出海策略与成本优势,正逐步从全球竞争的参与者转变为格局定义者。随着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无人驾驶有望在未来十年深刻改变全球出行产业格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