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十四五”目标提前完成,人工智能打开产业全新空间

互联网
2025
10/24
16:24
分享
评论

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之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与引擎作用有了更清晰的信息呈现。10月21日,源达证券发布研报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超预期发展,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八项关键指标中,五项已提前超额完成,两项预计将如期达成,整体完成度极高,彰显出产业基本面的强劲动能。

源达证券表示,展望“十五五”,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数字经济有望进一步发挥战略引领功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建议关注算力基础设施、工业数字化等领域。联想集团等科技巨头,着眼人工智能等核心方向的全生态布局,不仅引领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发展势能与企业价值亦呈现出加速提升态势。

数字经济成果显著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传统依赖土地要素与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逐步减弱,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回落,经济增长面临阶段性压力。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代表,数字经济展现出较强的产业韧性和辐射带动能力,不仅有效对冲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也加快构筑起新的增长引擎。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阶段,其“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工信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6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增速保持在9.8%,远高于传统经济增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三分之二左右。

从企业来看,数字经济企业在这股产业发展大潮中,亦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如联想集团2024-2025财年营收已接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21.5%。2025-2026财年一季度,联想集团单季营收达到1362亿元,同比增长22%。

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完善数字经济顶层设计,统筹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激活经济潜力、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十三五”规划中,我国首次将网络经济单独成篇,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标志着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出关键一步。进入“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进一步被列为独立篇章,并配套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系统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等重点任务,推动数字经济进入体系化推进新阶段。

源达证券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八项关键指标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4%)、IPv6活跃用户数(8.34亿)、千兆宽带用户数(2.33亿)等基础设施与核心产业指标均超越原定目标,为产业链上下游奠定了坚实的增长底座。软件业与工业互联网普及率等指标亦接近完成,增长路径明确。尽管全网网上零售额能否精准达标尚存变数,但规划的整体胜利完成,为数字经济的长期投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背书与数据支撑。

而在此背后,是我国数字经济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四大主体部分,均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以数据产业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球比重达到15%,仅次于美国;2023年至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AI独角兽242家,其中,中国71家,为仅有的两个达到两位数的国家之一。

中国科技企业亦在人工智能产业多个环节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如联想集团在全球高性能计算TOP500榜单中,连续十三年占据份额第一;AI服务器2025年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在全球Windows AI PC市场稳居第一。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层必然性。首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作用日益突出。其次,疫情带来的工作、生活习惯改变,使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网络购物、视频直播等应用场景加速推广,加速了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基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也为数字经济新阶段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撑。

源达证券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取得的体系化成果,为“十五五”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数字经济有望进一步发挥战略引领功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联想集团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先企业,将继续受益于行业高成长性,打开更大增长空间。

人工智能进入全新阶段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数字技术呈现明显的群体性突破趋势。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群体性加快突破并不断成熟和普及,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中,人工智能被寄予了更大的希望。浙商证券表示,第四次科技革命将是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其将占据未来主流市值赛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亦曾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阶段迈进。“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积累了宝贵的数字场景和数据资源,“人工智能+”则助力产业智能升级。

从产业发展进程来看,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多数围绕着AI的系列新兴技术预计将在未来2-5年内达到成熟阶段,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应用落地,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AI产业亦正经历新一轮发展范式变革。

一方面。端侧AI、产业应用迅速崛起,联想集团、Meta、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智元、原力无限等细分科技领域代表企业,均正展开激烈竞逐。

如在智能眼镜领域,联想集团今年内已进行两次智能眼镜新品的发布,包括年初在CES 2025上发布全新升级的Legion Glasses 2,以及5月在联想2025创新科技大会上发布联想Lecoo斗战者G1拍摄类AI眼镜及联想V1 AR智能眼镜;苹果公司也正调整其智能眼镜产品路线图,研发重心从Vision Pro转向更轻便形态,以加速追赶Meta;连退出智能眼镜赛道十余年之久的谷歌,也重返智能眼镜赛道,宣布与多家公司合作推出基于Android XR平台的智能眼镜产品。

又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智元机器人与上海龙旗科技,原力无限与时华文旅,联想集团与中策橡胶等亿元级订单频现,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大模型企业也开始从此前专注模型能力提升,转向AI生态平台构建。10月6日,OpenAl召开DevDay,展示了成为软件入口与分发平台的能力。其推出的Apps SDK完整开发堆栈,允许开发者在ChatGPT内部构建真实、可交互的应用程序。此刻,APP不再是功能孤岛,而是能被随时唤醒的“插件”。其发布的AgentKit工具包,能够可视化拖拽搭建多Agent工作流,几分钟完成从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使得ChatGPT有望成为应用分发平台。

中邮证券分析称,OpenAI不再是产品型公司,而是要成为“AI时代的Windows”,即转型为平台型公司。OpenAI试图构建类似Windows的操作系统级垄断——以模型连接算力与应用。ChatGPT是新操作系统的“桌面”;插件生态是新一代“应用层”;Sora、多模态生成、推理能力是操作系统的“接口”;而背后的超级算力、芯片合作、Azure云架构,则构成硬件与基础设施层。

国内字节、DeepSeek、阿里、腾讯等大模型企业,也正推进其平台化转型。

中邮证券认为,平台型大模型与AI应用共筑产业新周期。OpenAI等头部厂商通过开放生态实现技术外溢,AI应用公司凭借行业Know-how承接落地,双方以“智能基座+场景洞察”互补赋能推动AI市场扩容,未来竞争核心将从“强模型”转向“强生态”,AI产业加速迈入“生态驱动”新阶段。

这一全新发展逻辑及其背后的商业价值,已获得资本市场高度认可。如OpenAI与外部厂商合作当日,Etsy、Figma等合作方涨幅达6%-16%,仅少数跑输纳指。联想集团在宣布其旗下联想个人智能体“小天”正式接入DeepSeek,以及与沐曦股份联合推出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体一体机与训推一体服务器解决方案后,股价亦实现连续多日上涨,并一度创下13.21港元的历史新高。

除构建模型与应用端的合作关系之外,科技公司的AI全产业链生态构建,已初步完成。如联想集团除与DeepSeek等多个大模型开展合作,并在AI PC、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等端侧AI领域加紧布局之外,自身也在强化其AI基础设施能力和产业应用。联想集团在联想2025创新科技大会上,除智能终端产品外,还发布了其众多服务器、数据网络、异构智算平台等AI基础设施新品或升级举措,其AI技术、终端、解决方案的产业应用,也已覆盖自身生产运营与电力、传媒、医疗、金融、航天、云服务等众多行业。

此外,联想集团还通过收购以色列存储企业Infinidat,强化与英伟达、AMD、IBM、英特尔等产业链巨头合作等举措,围绕“端-边-云-网-智”的全栈技术架构,完善其AI产业生态。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互联网+”到“AI+”,数字经济正进入深水区。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之争——谁能构建更开放、更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在以AI主导的数字经济全新发展阶段中,联想集团等“强生态”企业,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长期领跑者,不断提升其发展动能与企业价值。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