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变局下的中国力量:厦门象屿造船新引擎崛起

互联网
2025
10/21
10:04
分享
评论

在全球航运与造船业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船舶工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保新规持续加码、全球船队老化以及国际贸易增长的多重驱动,绿色、智能船舶需求显著提升,推动全球新造船市场进入活跃周期。

与此同时,近期中国港口收费政策的调整,为中国造船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特别是针对部分国家的不合理制裁,中国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其中对中国建造船舶的港口费用豁免,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技术积累、成本控制和交付能力,持续吸引全球船东青睐,订单份额稳步提升。

切入制造:从战略布局到行业深耕

厦门象屿作为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巨头,早在2016年便前瞻性布局造船领域,成立象屿海装,迈入高技术、重资产的船舶制造赛道。公司通过资产收购快速构建产能基础:2017年收购南通明德重工资产,实现当年揭牌、当年投产;2024年再次竞得江苏宏强船舶重工核心资产,设立启东象屿海洋装备公司,形成南通、如皋、启东三大基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成立初期,象屿海装经历了行业低谷与内部磨合的双重考验,但公司坚持长期主义,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优化。随着2021年以来全球船舶市场进入景气周期,象屿海装厚积薄发,并于2023年一举扭亏为盈。

根据厦门象屿年报,2023年象屿造船板块营业收入达47.50亿元,净利润6.94亿元,实现业绩强势反转;2024年,造船板块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营业收入达59.32亿元,净利润5.44亿元,资产规模突破65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量质齐升:铸就细分市场领先地位

订单是造船企业实力的最好证明。2021年-2023年,象屿海装新接订单数量持续攀升,从26艘增至37艘;截至2024年末,在手订单已达89艘,生产计划排产至2029年。今年上半年,公司再获15艘新订单,在手订单总量增至91艘,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在散货船领域,象屿海装自主研发的“吉象”型64000DWT系列散货船已成为市场标杆产品,累计订单达127艘,老客户复购率近40%,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国内同吨位船型前二。今年10月,为中建投租赁、厦门金租和中远海运散运建造的63800DWT散货船“远海青翰”轮提前80天交付,充分彰显了“象屿速度”与“象屿品质”的双重优势。

在中小型不锈钢化学品船领域,象屿海装表现同样亮眼。今年10月,公司获日本邮船与Stolt-Nielsen合资企业追加2艘38000DWT不锈钢化学品船订单,使双方合作船舶数量增至8艘。该型船配备30个独立双相不锈钢货舱,货舱舱容达43500立方米,兼具卓越的货物适配性与运营安全性。同时,船舶采用环保设计,满足IMO Tier-III排放标准,并预留甲醇燃料与电池动力升级空间,深受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船东青睐。

克拉克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象屿海装手持订单中化学品船达27艘,交付期排至2029年。公司在近一年已接连收获Stolt-Nielsen、NYK、GEFO等多家国际知名船东的大额订单,确立了其在全球中型不锈钢化学品船建造领域的重要地位。

随着启东基地于今年8月正式投产,象屿海装形成了南通本部(中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如皋基地(小型不锈钢化学品船)、启东基地(海工船、散货船、特种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启东基地投产即接单16艘,订单排至2028年,预计满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0亿元。三大基地全面达产后,象屿海装年总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企业之一。

从战略收购到多基地联动,从行业低谷到订单盈门,厦门象屿造船板块的崛起之路,正是中国造船业砥砺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面对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与供应链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厦门象屿正以技术创新为舵、以客户需求为帆,在国际造船舞台上破浪前行,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贡献更多“象屿力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