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第138届广交会上,机器人展区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焦点。学习能力极强的陪伴型机器人、利用AI技术识别人体筋膜结构的按摩机器人、能爬楼梯的四足机器狗吸引了大量专业观众驻足,采购商们穿上外骨骼机器人亲身体验爬楼梯,验证其“省力30%-40%”的效能,生动展示机器人正从实验室与工厂,加速走入真实世界各个应用场景。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2025年三季度全球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65%,中国以62%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增长核心。这一轮增长的核心,不只是“制造自动化”,而是机器人的“泛行业渗透”:从工业、物流到医疗与养老,机器人正全面进入“落地竞争期”。同时,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工信部等七部门将“智能灵巧手”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多地启动产业化基地建设,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业内预计,到2030年,全球多类型机器人年产量将突破500万台,核心零部件市场规模更有望攀升至万亿元级别,产业前景广阔可期。
当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协作机器人率先在制造业掀起生产线重塑浪潮。苏州一电子工厂柔性手部机器人可兼容12种规格元件,单台日均作业3000次,效率提升4倍,良品率达99.2%。在高温检修场景中,防爆型机器人可在400℃环境下作业,使事故率下降75%;而在上海部分养老机构,具备精细操作能力的护理机器人可完成血压测量、药品分装等任务,单台可替代两名护理员。在物流仓储中,配备自适应手部的分拣机器人每小时处理1.2万件物品,效率提升50%。从制造业到养老机构、物流仓储,机器人的功能边界正不断拓宽。这一切都深刻体现出,2025 年 “新质生产力” 加速成型、“机器人 +” 行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迈入从 “追赶” 到 “兑现” 的关键阶段。在国家产业政策的科学引导与资本的理性聚焦下,“国产替代” 也从单点突破,逐步走向系统性成果兑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机器人成为人类生产力的延伸与拓展,离不开“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的协同进化。其中,作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终极执行终端,灵巧手的技术成熟度正成为衡量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标尺之一。长期以来,灵巧手因技术门槛高、量产难度大,被视为制约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韩在人工智能及感知技术等领域拥有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中国虽在核心零部件及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进步显著,且拥有完整的工业链供应体系,但将优秀人工智能技术与灵巧手深度结合的企业并不多。不过,国内企业已在积极突破,例如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全驱动方案为核心,首创灵巧手指关节独立驱动技术,其研发的灵巧手整手具备 17 个主动自由度,在精度、稳定性及响应速度上表现更为优异,可完美适配工业、医疗等高精度应用场景,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国外机器人企业,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在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从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到传感器、AI 芯片,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配套能力,这使得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快速迭代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以灵巧手为例,国内企业的产品价格较海外同类产品低 30%-40%,同时可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方案,这是海外企业难以比拟的”。行业调研人员如此透露。当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真正走入现实应用,机器人产业正沿着 “应用驱动技术、技术反哺产业” 的清晰路径,实现从 “制造” 向 “智造” 的华丽跃迁。这场由精密机械、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推动的产业变革,正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加速迈向人机共进的新时代。
从 “制造” 到 “智造” 的跃迁之路清晰可见,人机共进的时代正加速到来。当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入现实应用,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已明确显现:以 “应用驱动技术创新,技术反哺产业升级” 的良性闭环,推动机器人从单纯的 “制造工具” 向高效的 “智能伙伴” 转变。这场由精密机械、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催生的变革,不仅重塑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更在深刻推动人类社会向 “人机共进” 的全新时代迈进。对于中国而言,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已成功从 “跟跑者” 成长为 “领跑者”。未来,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化,中国有望进一步巩固在全球机器人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以机器人产业为重要抓手,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的 “智能制造” 转型,为全球产业升级贡献极具价值的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