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能在我们企业跑起来吗?没有海量数据也能玩转AI么?AI落地企业后能带来哪些改变?”在近期的全球商业创新大会上,用友网络助理总裁、数据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李进闯被问得最多的,正是这些关于AI落地的问题。李进闯给出清晰的答案:AI落地,根本不用等,现在,就是最好的行动时机。
01 别被“数据门槛”吓退,AI落地清晰有路径
一提到AI,很多人下意识觉得“得有海量数据才行”。自家企业数据零散、规模有限,似乎没法触碰AI?其实这也是对AI的一大误解。
AI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效率助手期,此时的AI无需超越人类智能,对数据的依赖也远没想象中苛刻,更像一位“超级助理”,帮企业处理重复工作、快速分析数据,直接提升管理效率,这一步所有企业都能立刻启动;
第二阶段是AI自主成长期,需海量数据支撑,AI智能程度将超越人类。
当下可先把“效率助手”的价值做透,就是最务实的选择。就像保险行业的规则引擎、翻译行业的智能工具,AI对很多行业的重塑早已开始。
02 从看数到用数,从效率助手到智脑
AI在企业的落地是从“工具”到“助手”再到“智脑”的渐进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L1:看数(BI)—— 管理者的 “指挥棒”
特点:指标固定,主要供中高层使用(比如月度销售报表),辅助决策。
痛点:基层员工难获数据支持,且数据滞后(常为 T+1 甚至 T+5),难以及时响应业务变化。
L2:问数(ChatBI)—— 人人可用的 “数据助手”
特点:支持自然语言交互(比如 “湖南 vs 湖北上月订单金额差多少”),能自动分析原因(“为什么江西销售额下滑”)、模拟未来(“原材料涨价 1 元对利润影响多大”)。
价值:业务员、店长等基层人员也能随时查数据,IT 部门不用再天天做报表,管理颗粒度更细、响应更快。
L3:用数(DataAgent)—— 业务岗位的 “智能助理”
特点:能主动发现问题、协同处理任务。比如库存管理中,它会实时盯着库存与安全线的差距,一旦超标就自动提醒补货,甚至给出具体方案(需人工确认)。
案例:某企业的库存 DataAgent 发现 “基地项目仓” 周转率低,自动追溯到 “4 寸芝士冰淇淋蛋糕” 库存异常,分析出是 “安全库存设置不合理”,最终建议将安全库存从 400 件调整为 739 件,精准解决积压问题。
L4:智脑—— 自主决策的 “超级大脑”
特点:无需人工干预,多个 AI 智能体联动工作。比如生产、采购、销售智能体协同制定排产计划,自动响应市场变化。
03 破解落地难题、实战方案已成型
企业在推动 AI 与数据深度融合、真正让 AI “用起来” 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四个“拦路虎”。结合实践,实战方案已成型:针对 AI 输出结果不靠谱的 “幻觉” 难题,采用 “大模型 + 本地小模型” 架构,通过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如用生产数据校验销售数据)提升结论可靠性;对于 AI 计算过程看不懂的 “黑盒” 难题,构建 “人机协同” 机制,让员工参与算法设计、流程优化,实现 “过程透明、结果可验”;面对 AI 听不懂企业 “行话” 的 “术语壁垒” 难题,用 RAG 和向量化技术,把企业独特的指标定义、计算规则 “翻译” 给 AI;而数据安全与访问效率难平衡的 “权限风险” 难题,则通过基于企业指标体系的权限控制系统解决,确保不同岗位只能获取 “该看的数据”。
04 这些企业已经尝到甜头
从财务到库存,AI正在多个场景创造看得见的价值:集团财务智能分析中,用自然语言提问3秒出结果,发债计划制定时能预警风险并建议对冲方案;下属企业报表解读,原本人工3天的工作AI1小时搞定,还能识别风险、对比行业差距;库存健康管理中,DataAgent自动监测问题、追溯根因并支持一键执行,某企业借此减少30%呆滞库存,提升25%库存周转率。
AI是必然趋势,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无法回避;数据是基础,没有业财一体的信息化建设,数据就是“无源之水”;模型是核心,本地数据模型是AI发挥价值的关键。AI落地无需等待“完美数据”,从“效率助手”起步,用“AI+数据”破解核心难题, 现在,就是行动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