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保险公司自营APP或成为破局点

互联网
2025
07/30
15:41
分享
评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普惠保险的大力推动,“惠民保”发展态势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惠民保已覆盖全国30个省份,共推出193款产品,总参保人次达1.68亿。

以“惠民保”为代表的普惠保险,强调以大众可负担的成本,将更广泛的人群纳入到保障体系中,从而提升全社会的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像传统保险难以覆盖的高龄人群、带病人群、新市民、特殊职业群体等,也成为了普惠保险惠及的重点对象。

在此背景下,作为普惠保险的承保方,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多举措推动普惠保险的发展。同时,普惠保险通以其普惠为优势,帮助保险公司触达传统渠道难以覆盖的海量新客群体,有效扩大客户规模。保险公司依托承保数据和服务能力,多维度分析投保数据,积极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普惠保险避不开“低保费”和“特殊群体”两个标签。一方面,“低保费”往往难以覆盖服务运营、理赔支出等必要费用;另一方面,“特殊群体”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推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概率和运营成本。这对承保公司的成本控制提出不小的挑战,如何在普惠保险领域实现“普惠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成为保险公司必须直面的现实难题。

保险公司自营APP的破局探索

面对普惠保险带来的成本压力,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一方面,行业共建平台成为重要尝试,多家保险公司联手打造统一投保平台,分摊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纷纷将自营APP视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对自营平台的开发,开辟普惠保险发展的新天地。笔者通过对多家代表性保险公司自营APP的调研,发现它们在普惠领域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保险公司自营APP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直达用户,有效简化了传统分销链条,大幅削减中间成本,变相降低“低保费”带来的压力。这一模式助力保险公司实现对“下沉市场”及年轻群体的触达的同时,更显著降低了获客成本。以平安金管家APP为例,其整合2.9亿用户的需求,并开展线上精准营销,将获客成本降低了37%,成效相当直观。

其次,保险公司自营APP可以利用收集的大量普惠客户数据,开展精准营销。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推荐,提升转化效率,并为定制化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撑。以普惠保险的重点人群之一的“新市民”为例,与普通市民相比较,这个群体租房比例偏高,同时不少是从事外卖、快递等行业,有着独特的风险保障需求。中国人保APP就针对这类人群画像,在健康险和财产险两个领域创新推出了"新市民安居保"和“骑手安业保”。前者覆盖新市民的租房风险敞口,涵盖家庭财产损失、搬家财产、押金损失等风险。后者则聚焦骑手的职业风险,对保障配送途中的交通意外、突发急性病、骨折脱臼等问题进行保障。两款产品都匹配了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内容相当实用。而众安保险则是针对普惠保险中另一重点人群——慢性病及高龄人群,推出“众民保”系列产品,以更包容的核保政策,降低了他们的投保门槛。

另外,各家保险公司也通过对自营APP功能模块的优化,为“低保费”下的普惠保险的可持续运营提供技术支撑。用户可以在自营APP内自助完成查询、投保、理赔等操作,从而减轻保险公司的人工与运营成本压力。像泰康保险还聚焦自营APP的适老化改造,从界面设计到操作流程都更方便于老年用户的操作,既树立了关爱老年群体的品牌形象,也成功吸引了老年客户及其家庭的关注,为后续转化奠定了基础。

最后,保险公司通过自营APP内的场景化专区以及健康生态建设,持续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引导保险消费从低频交易转为高频互动,实现流量价值的深度挖掘。这方面中国人保的实践尤其引人关注,其在自营APP内创新性设立“普惠专区”,深入普惠健康、财产守护、意外无忧等多场景普惠需求,集中展示普惠型保障产品。这一举措便于用户浏览、选择的同时,也带动用户规模与保费收入的双增长。另外,以平安金管家APP为代表的保险公司自营APP,在提供普惠保险的同时接入自身的健康生态商城,通过在线问诊、体检、药品福利等,形成“健康+保障”闭环,通过纵深的投入,提高用户触达频次及唤醒保障需求。

如今,普惠保险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虽然各家公司自营APP的发力点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已展现出了巨大潜力。未来,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更加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如何从普惠保险转化为全方位的风险保障覆盖,最终实现“普惠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各家保险公司仍需探索。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保险公司自营APP在普惠保险领域上也将有更多的创新空间。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