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一轨噪声与振动综合控制产研基地(二期)正式封顶 产研平台升级再落关键一子

互联网
2025
07/14
16:28
分享
评论

7月14日,国内减振降噪领域领军企业九州一轨迎来重要里程碑——其位于北京房山区窦店的噪声与振动综合控制产研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九州一轨公司总裁曹卫东、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李秀清、副总裁兼总工程师邵斌、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侃代表公司管理层出席开工仪式。

这一总投资超2亿元的自建项目,从2024年9月14日破土动工至封顶历时304天,以“零安全事故、绿牌工地”的高标准彰显“九州速度”,标志着公司在深化“京津冀+珠三角”双核战略布局、强化技术自主创新与产能升级上迈出关键一步。

图示:九州一轨噪声与振动综合控制产研基地(二期)封顶仪式

自建攻坚:304天铸就“绿牌工地”标杆

封顶仪式现场,九州一轨副总裁李秀清在致辞中回顾了项目的建设历程。面对严寒酷暑与复杂施工挑战,公司创新采用“自有团队主导建设”模式,组建专业管理队伍全程把控质量与进度。在钢结构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点,实现毫米级精度管控。项目不仅获评北京市“绿牌工地”,更以高效协同赢得政府“保姆式服务”支持,为后续投产奠定坚实基础。

“每一块砖石都刻着坚守与担当”,李秀清强调,二期基地是公司对股东承诺的兑现,更是对“创新引领、需求驱动”企业价值观的践行。项目建成后,将集中承载研发试验、智能制造与成果转化功能,加速声学环保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落地。

图示:九州一轨总裁曹卫东带领管理层进行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

技术赋能:声纹诊断撬动千亿级市场

作为九州一轨IPO募投项目的核心工程,二期基地承载着企业向“工业人工智能”转型的战略使命,而这一转型的技术支撑源于公司持续的研发积累。依托2024年年报披露的129项专利储备(含33项发明专利),公司将以“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为核心抓手,推动减振降噪技术向大数据驱动跃迁。该系统已在北京、郑州等20余城部署,通过声纹感知、物联网与智能算法实现轨道病害精准诊断,大幅降低轨道运维综合成本。

随着今年5月《住宅项目规范》强制实施,建筑隔声与低频噪声控制需求激增。九州一轨凭借在TOD上盖降噪(如广州、北京项目)、聚氨酯新材料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其建筑用阻尼弹簧隔振器等产品有望打开民用市场新空间。据了解,二期基地将重点攻关声纹解析、材料创新与工艺迭代,这一布局进一步体现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与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为轨道交通、建筑、电厂等场景提供“精准防治+智慧运维”一体化方案。

双核驱动:南北协同构筑产能护城河

目前九州一轨已形成“北京-广东”南北双中心联动,封顶仪式同步释放产能布局信号。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基地,依托京津冀政策辐射,聚焦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北京二期基地投产后,核心产品产能将大幅提升;以广东为中心的南方基地,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主攻聚氨酯新材料量产与华南市场开拓,可满足华南地区大量订单需求。

“双核布局不仅压缩物流成本,更实现产能弹性调配”,公司年报指出,2024年南北协同推动营收达3.5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73%,2024年底在手订单6.74亿元。

政策东风:绿色基建催生新增长极

行业分析师指出,九州一轨的扩张恰逢政策红利窗口期。新《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满三年,“好房子”标准倒逼建筑降噪升级;“十四五”规划明确钢弹簧浮置板市场空间达57亿-102亿元。公司依托生态环境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2024年已输出4项系统解决方案及1部行业标准。

李秀清在封顶致辞中展望:“我们将以二期基地为支点,做‘城市发展的共建者’和‘创新发展的探路者’。”随着项目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后,九州一轨研发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轨道交通声学环保领域的市场覆盖率。

从打破外资技术垄断到领跑声纹智能诊断,九州一轨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将科研基因深植于产业沃土。二期基地的封顶,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企业向“技术+场景+数据”三维战略跃迁的宣言。在绿色基建与智慧城市浪潮下,这家科创板企业的创新足迹,正悄然重塑城市的声学未来。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