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音支持建设临泽枣草科技小院 助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互联网
2025
07/01
17:03
分享
评论

近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传音控股联合发起、兰州大学负责实施的“枣草耦合科技小院”项目在甘肃省临泽县正式启动。项目聚焦小枣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盐渍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难题,探索“枣林+牧草”种植与循环利用模式,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该项目是“传音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国高校开展。这项计划通过支持研究生驻村实践,鼓励青年学子深入农业一线,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青年科技力量,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枣产业遇瓶颈,亟需科技破题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生态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临泽小枣以品质优良、口感香甜享誉全国,是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土地盐渍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林下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枣林产量和品质提升,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土壤盐碱化严重,化肥越用越多,产量反而下滑。”兰州大学科技小院团队在走访过程中,多次听到农户类似反馈。破解难题,既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将科研力量真正送到田间地头。

青年扎根一线,科技赋能乡村

在传音支持下,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团队于今年正式启动临泽“枣草耦合科技小院”建设。作为“传音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的具体实践,科技小院通过选派研究生驻村、开展试验示范、对接农户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直达农业生产一线,助力小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小院不仅是科研成果落地的‘直通车’,更是青年学子扎根乡村、服务产业的实践平台。”临泽科技小院驻村学生、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寇露介绍,团队通过筛选耐盐碱牧草、优化水肥管理,推动枣草资源科学配置。目前,项目已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效:牧草成活率超过85%,化肥使用量减少15%,枣林亩均灌溉水量下降20%,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同时,团队创新提出“枣-草-禽”循环发展模式,利用牧草改良土壤、枣渣加工饲料、发展养殖,畜禽粪肥还田,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初见成效

目前,临泽科技小院首批示范田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项目。“起初大家担心牧草和枣树争养分,看到牧草出苗好、抑盐效果明显,村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小院驻村学生陈敬敏表示。

小院团队还在同步编制《枣草配置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规范》手册,并计划通过农户培训、示范推广、与县级林果部门协同,逐步扩大技术应用范围,推动小枣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企业助力,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

作为“新长城科技小院助力计划”的合作企业,传音控股积极参与临泽科技小院建设,支持项目团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与农户培训,助力科研成果加快落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临泽科技小院将在多方协作下,持续完善“枣草耦合”与产业循环发展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传音也将继续关注项目进展,联合高校、地方政府,共同探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