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28年“反内卷”生存法则:用技术穿透周期,以服务重构价值

互联网
2025
07/01
13:38
分享
评论

202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陷入存量博弈泥潭:价格战血拼利润、营销战透支品牌,而绿源集团却以28年长期主义坚守的"笨功夫"走出了一条独特发展道路。近日,绿源集团副总裁倪博原接受环球电动车网专访,系统阐释了这家28年老牌企业的底层逻辑——用技术穿透周期,以服务重构价值。

“用户导向”是刻进基因的生存法则

面对行业无成熟的产业经验可借鉴的困境,倪博原直言绿源的生存密码是用户洞察:“围绕用户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是绿源最本质不变的基因。”当友商以降价换取短期销量时,绿源选择将研发资源投向用户痛点:北方冬季续航腰斩、南方雨季电机进水、充电焦虑引发的里程焦虑……这些看似琐碎的需求,被转化为液冷电机、数字化电池养护系统等核心技术突破。

“耐用是一切性能表现的基础,三年五年后依然稳定才是真门槛。”这句看似朴素的金句,实则暗含绿源对产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当行业竞相堆砌智能化配置时,绿源却将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打磨到极致,其背后是液冷电机技术(解决电机过热退磁导致的性能衰减)、固态电气系统(提升线路稳定性与寿命)、数字化电池养护系统(实现电池性能的实时监测与养护)构成的耐用技术矩阵。

绿源的技术追求,是确保车辆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核心性能依然稳定可靠。历经时间考验品质依旧不改,这是绿源在电控技术领域构建的最深护城河,也是绿源喊出“一部车骑10年”品牌强音的底气来源。

智能超续航:技术生态的破局之道

“智能超续航其实是2025年绿源技术理念的一次迭代升级。”倪博原口中的“迭代”,绝非简单的参数提升。在绿源的技术蓝图中,智能化不是噱头,而是优化用户体验的手术刀。绿源将电控技术优势转化为解决用户续航焦虑的差异化产品,通过设计、电池管理、智能算法的系统整合,带来的持久稳定体验与智能化个性服务将转化为用户对品牌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感直接支撑客单价提升,为渠道创造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形成“技术优势——用户忠诚——渠道收益”的正向循环。

更值得一提的是,绿源将智能化与耐用性深度绑定。当行业普遍将车机互联作为卖点时,绿源的智能系统却专注于“让核心部件更聪明地工作”。 智能化不仅是功能便捷,更是情绪连接的纽带。通过智能系统实时响应用户习惯、优化骑行体验(如自动匹配最佳动力模式),让用户感受到车辆的“懂我”与“进化”,持续强化情感依赖。

商业生态重构:从单点竞争到平台赋能

面对渠道商的经营压力,绿源构建起租售一体、换电服务等多场景商业模式。这种“全场景轻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既帮助经销商抵御市场波动,也通过数据中台实现用户需求精准洞察, 通过搭建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多场景商业模式(购车、租赁、二手车置换、高频售后),显著提升门店客流粘性与抗风险能力,尤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构筑经营韧性,为门店打造多元增长曲线。

在倪博原看来,价格战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的典型表现,“绿源不认为持续打价格战能够引领品牌或经销商的成功。”价格战是短期战术,但绿源不以此为核心武器。这种清醒认知,让绿源得以跳出内卷漩涡,将资源投入真正创造用户价值的领域,用差异化的技术去满足消费者的核心痛点。绿源客单价连续三年攀升,用户为“解决痛点的高质价比产品”付费意愿提升。因为“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低价,而是痛点解决方案。”倪博原强调

当行业还在为价格战厮杀时,绿源已悄然完成从“制造商”到“全场景轻出行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蜕变。这场静默革命的启示在于:在技术基建上做“笨功夫”,在用户需求上做“细功夫”,在情绪价值上做“巧功夫”,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法则。正如倪博原所言:“我只要你心中看的是用户的需求,其实你是一直有你的指明灯的,你并不孤单。”

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绿源用28年证明了一个朴素真理:当企业将目光从竞争对手转向用户需求时,周期波动反而成为淬炼价值的熔炉。这场以用户为中心的静默革命,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穿越内卷周期的最佳范式。绿源7·3品牌日即将到来,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出行品牌,见证其如何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