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启源芯动力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小鸦路的2座mini新能源电动重卡充换电站投运,湖北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夷陵区昌磷路一期工程正式通车。
这条29.5公里的绿色动脉,不仅标志着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长期存在的“矿车穿城扰民”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更以 “矿车-道路-能源” 全链条生态体系,探索出破解矿产运输扬尘污染难题的创新路径。
一、从柴油轰鸣到绿电疾驰,解决“矿车穿城扰民”问题
昌磷路的诞生,源于宜昌对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
作为宜昌打通绿色矿山建设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工程、连接夷陵区矿区与周边工业园区的关键通道,这条总投资超27亿元的专用通道创造性地将生态理念融入每一寸路基。
夷陵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冯巧云介绍了项目建设的3个绿色发展理念:
·规模化固废利用:全线采用磷石膏制品铺路,消纳工业固废 3000 吨,既解决了扬尘污染,又实现了 “变废为宝”;
·智能充换电网络:6 座智能新能源电动重卡充换电站星罗棋布,构建起新能源电动重卡 24 小时续航保障体系,日均服务能力达 300 车次;
·随建随绿修复:道路两侧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将货运通道打造成四季常绿的景观廊道,让 “车轮上的污染” 变为 “车窗外的风景”。
以首期投运的小鸦路1、2号新能源电动重卡充换电站为例,站点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磷矿运输线路的核心节点,辐射远安县、当阳市多条运输线路。
通过“双Mini站”设计,服务能力较传统标准站点可提升一倍,赋能车辆高效换电。数据显示, “零碳走廊” 已投用新能源电动货卡车辆200余辆,相较于传统燃油重卡,电动车型日均运营成本降低 30% 以上,大幅降低车队物流成本,彻底扭转了 “多拉多赔” 的行业困局。
二、从尘土蔽日到开窗见绿,生态红利普惠民生
夷陵区樟村坪镇磷矿储量超26亿吨,年外运磷矿石达534万吨。此前,日均1700台次燃油重卡轰鸣着穿行城区主干道,导致扬尘遮蔽道路、尾气污染严重。村民们常年饱受 “矿车穿城” 之苦。
“以前运矿车排成长龙,黑烟混着尘土,连窗户都不敢开。”村民老胡的感慨,道出了过去磷矿运输的痛点。而如今,新能源电动重卡的静音行驶与零排放特性,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前,夷陵区磷矿运输车辆年消耗燃油超4600万升。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夷陵区分局总工程师胡玉波算了一笔环保账:“若全面实现新能源电动重卡替代,这条货运走廊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2.14 万吨、二氧化硫 157 吨,道路扬尘负荷和 PM2.5 浓度预计大幅下降。”
相较于传统水雾降尘、化学抑尘等末端治理手段,该工程通过“清洁运输+绿色基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源头破解污染难题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运营效益,让沿线居民终于能“呼吸到清新空气”。
三、从宜昌走向长江,绿色之路,越走越宽阔
夷陵区是“国之重器”三峡大坝所在地,昌磷路的成功,正是宜昌践行 “共抓大保护” 的长江生态战略的生动缩影。
根据宜昌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电动重卡占比将超过60%,形成覆盖磷矿运输、港口物流、工业园区的绿色货运网络。昌磷路的示范效应,正逐步延伸至电动船舶、电动机车等更广阔的领域。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水中和表示,矿车扬尘污染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国目前尚无成熟经验,湖北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将为我国加快复制推广全链条绿色运输新模式积累宝贵经验。
目前,夷陵区 34 家磷矿企业正整合为 21 家,全面淘汰高污染产能,推广 “光电选矿” 等智能化开采技术,形成 “绿色开采-清洁运输-生态修复” 的全周期模式。
站在三峡大坝远眺,长江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如黛。
昌磷路上,一辆辆新能源电动重卡正载着 “绿色希望” 驶向更宽阔的远方。宜昌以一条货运走廊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矿业运输的新局,更是一座城市对长江大保护的庄严承诺。
当 “零碳” 成为新常态,我们相信,这条绿色动脉将串联起更多生态奇迹,让 “共抓大保护” 的长江故事,在新时代的航程中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