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A股首家将“量子计算+AI for Science”深度融入新材料研发的企业,自2025年以来,志特新材通过成立产业基金、开展战略合作、携手量子计算“国家队”等多种方式,进军AI新材料研发蓝海。
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量子科技引领人类踏入微观世界。它不仅催生了半导体、核能等重要技术,还在通信、计算等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突破。如今,量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高度融合,正推动新业态的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有望从中受益。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量子科技的发展。目前,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以及量子测量等关键领域已被提升至国家未来产业的战略高度。倘若我国能够抓住二十一世纪量子革命的机遇,不仅有望打破长期的国际技术垄断,保障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还将重塑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量子科技的突破不仅重塑了技术底座,更成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催化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 for Science(AI4S),即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正逐渐成为推动人类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下,人工智能正借助量子技术的力量,开启新材料研发的新范式。
新材料研发涉及大量多位复杂问题,AI for Science这一新研究范式可凭借统一数据建模框架、跨尺度仿真能力和自主实验平台,加速材料研发进程,有望为新材料的设计、筛选和优化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推动材料科学进入“智能设计”时代。
2025年3月,志特新材宣布与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合肥微观纪元数字科技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共同建立基于量子科技和AI支撑的新材料研发制造体系,推动量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日前,志特新材又宣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签署合作备忘录,迈出了“人工智能驱动新材料研发”的关键一步。此次合作将整合双方在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探索AI与材料科学的协同创新路径,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据了解,该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中科大筹建的国家级研究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建立化学研究的精准化、智能化双驱动模式。在江俊教授的代领下,实验室已有固定研究人员100多人,其中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
作为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中科大的江俊教授与罗毅教授自2011年携手回国后,便致力于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的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机器化学家实验室团队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小来”,从而实现了化学研究的智能化和全流程自动化。
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新型科研工具在解决多维复杂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新材料研发,有望颠覆低效“枚举法”传统研发范式,大幅提高新材料研发迭代速度和产业化效率。
志特新材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此次合作将整合双方在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探索AI与材料科学的协同创新路径,推动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
双方将通过共建AI for Science(AI4S)创新平台,共建“功能材料智创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机制。具体合作方向如下:
1. 共建AI4S新材料研发平台:联合建立新材料领域AI4S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机器人技术在化学研发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AI4S范式的新材料研发平台;
2. 新材料孵化、产业化:联合开发高性能防晒隔热材料,突破产业化瓶颈,推动其在汽车全景窗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3. 联合培养AI4S行业人才:立足实验室资源及体系,联合培养AI新材料研发人才,制定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并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此外,为保障合作落地,双方将成立专项工作组与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项目实施。此次与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志特新材在高端材料研发领域的竞争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新材料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为新材料及AI4S产业注入新动能。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各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志特新材主动拥抱创新,有望凭借“量子+AI”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性能、低成本新材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