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一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住宅楼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这座曾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建筑,在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龙”)的匠心打造下,仅用三个月便完成"原拆原建",以新貌重现京城胡同肌理。这场城市更新的"速变魔术",正是中国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作为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旗下的科技先锋,中建海龙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深耕三十余载,其自主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技术,如同为建筑赋予了"工业基因":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将整栋建筑拆解为55个混凝土模块,在工厂完成结构、机电、装修等90%的工序,然后在现场精准装配。这种"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模式,使施工周期大幅缩短,建筑垃圾减少75%,材料浪费降低25%,真正实现了建造过程的绿色化、集约化。
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改造绝非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居住品质革命。根据设计方案,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适当增加了厨卫空间,户型也有所改善,新增的楼内电梯让居民出行更方便。此外,每户家庭都进行了水电气热智能化升级,安装了太阳能集热板和阳台热水器等节能设施,降低了能源消耗,切实为居民省电。
这场"原地焕新"的背后,是中建海龙对城市文脉的深刻理解。新建楼宇采用坡屋顶设计,小青瓦、灰色彩钢瓦与周边传统民居相映成趣;外立面保留"红黄金碧"的胡同色彩,既延续了历史肌理,又提升了建筑耐久性。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为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的老城更新树立了典范。
中建海龙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更在于其构建的全产业链生态。公司累计获得416项专利,参与47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编制,形成了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完整技术体系。
中建海龙以科技为笔,在城市更新的画卷上书写着民生温度与产业高度,当模块化建筑成为破解"大城市病"的钥匙,当智能建造重塑行业生态,中建海龙正推动着中国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建筑业的未来模样,更触摸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