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位大咖共话医疗:行业拐点下,如何重塑市场增长逻辑?

互联网
2024
11/27
16:36
分享
评论

当前,医疗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历史节点上。

一方面是挑战加剧,受资本寒冬以及IPO渠道持续收紧影响,生存压力正在行业快速蔓延。以最直观的二级市场为例,截至11月25日,今年已有近百家医疗企业上市被终止,成功上市的医疗标的不到20家,这意味着现金流问题当前已愈发紧迫,不少医疗企业已经站在了破产边缘。

而在挑战的对立面,诸多市场机遇当前也在快速萌芽。比如在创新技术上,包括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AI等前沿领域正在迸发出更多可能性;另外在资本层面,国资大量涌入,并逐步向市场化基金看齐,现已成为行业新的源头活水;最后是在市场拓展上,出海、BD、收并购、NewCO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大量增长机会正隐藏其中。

于是,医疗行业的时代课题就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关乎生存,即如何更好地先活下去;另一部分则聚焦于增长,即如何抓住机遇,成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为厘清行业逻辑并找到关键性答案,近日举办的“2024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引起了动脉网的特别关注。据悉,该会议共有医疗行业生态圈超30位重磅嘉宾参与,涉及政府部门领导、院士科学家、临床专家、顶级投资人及企业领袖等,他们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在客观分析当前市场细微变化的同时,也清晰刻画了行业未来的增长路径。

01. 做真正有价值的医疗创新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创新官赖力鹏在会上分享了一个案例,他谈道,“2023年年初,ChatGPT突然爆火,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和大量追随。但事实上,ChatGPT背后模型最早的文章在2017年就已经发表了。我认为,当时敏锐的人们应该已经察觉到这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如果仅仅是跟随的话,可能很难跟上新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

从这不难看出,原始创新在医疗领域至关重要,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事实上,近年来被行业反复提及的国产替代、降本增效以及价值医疗等,其实都离不开原始创新的推动。

对此,国科融智生物创始人兼CEO张金菊谈道,“当我们将应用领域聚焦到医疗,在选择做什么样的产品的时候,我们首先是从临床的需求出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创新,重点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填补空白和替代进口的一些细分方向。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做更高质量的替代,不只是跟随而是要领先,因此在诊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上都要再更进一步,而这都需要技术创新来做支撑,同时也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企业在追逐创新,投资机构当然也是如此。据蛋壳研究院投融资报告显示,在2024年H1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完成的415起融资事件中,A轮及之前的投资比例接近60%,其中大多都以创新技术的升级和迭代为主。而通过观察投资人对于当前投资标的的刻画,动脉网总结了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它的技术、方法或者设备是国内甚至是全球稀缺的;二是这个技术或者这个产品有临床价值,即能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三是它能以较低的成本做出来,并且这个成本是现有支付体系能够覆盖的。

不过必须要认识到的是,虽然创新迫在眉睫,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在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医疗领域,所要面临的挑战和承担的风险都非常高。于是,针对性地对创新进行赋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清华工研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表示,“如果我们把一个成果转化的路径看成是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商品的过程,那么这其中的每一步其实都非常艰辛,就比如在最早期判断这个技术是否有价值时,就需要结合临床以及市场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另外在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关键环节,同样面临着很多堵点,例如注册、审批等,而这些可能都超过了科学家或者医生的能力范围。所以,需要搭建相关平台来扫清障碍,从而加速医疗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

基于这一点,当前已经形成成熟产业生态链的昌发展集团有一定话语权。为此,昌发展集团总经理王颖表示,“医疗健康产业链条确实非常长,另外技术门槛也很高,对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能力的挑战也非常大。作为一支政府引导基金,我们更多能做的其实是搭建平台,重点围绕资产管理、科技金融和产业服务三大板块,把我们所能触达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并向企业精准赋能,以此解决发展困境,推动其快速成长。”

具体而言,基于医疗创新的底层逻辑,昌发展集团已经搭建了国际精准医学创新中心及加速中心、国际医疗器械CMO平台、仪器设备和检测服务共享平台、M+医&美创新中心、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等多个专业服务平台,能够为被投企业提供从0到1,再到10,再到100的全链条化服务。

02. 当出海成为必选项,如何绕过暗礁找到宝藏?

在谈到被投标的画像时,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王俊峰将“是否具备国际化潜力”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对此,他表示,“如果一个标的没有展现出国际化潜力,我们可能会先画一个问号,还值不值得投?现在国内市场已经非常卷,整体利润正在快速下降,如何寻找增量,只有多看看外面新的机会。夸张一点儿说:今天不出海就是等‘死’,出海是找‘死’,找‘死’也许还能杀出条血路来。”

华大智造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彭欢欢对此表示认可,她谈道,“如果未来想要在行业有更大的市占率,并且在业务上有更好的表现,那么在出海这件事上就一定要非常坚定,虽然前期阻力很大,但如果能结合自身因地制宜,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找到出路。”

那么,出海这条路到底要如何走呢?

这得从多个维度来看,首先第一点就是选择目的地。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出海其实是两条路,第一条路是走寻常路,也就是面向欧美市场,这个市场很大,很多企业选择在这里做临床试验,并建立市场化团队直接进行销售;第二条路是不走寻常路,也就是当前正在兴起的整个‘一带一路’国家,虽然他们整体市场体量不如欧美,但需求非常强烈。

于是,不同的出海模式就决定了不同的出海目的地。具体而言,如果单纯是产品出海,可以优先选择欧美市场,因为其体量很大,能够推动产品快速增长。但如果是技术出海,欧美市场可以是主力,而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同样有机会,因为这其中有巨大的代差,市场潜力非常大。

说完目的地,接着再聚焦到出海的模式和路径上。对此,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王俊峰谈道,“如何制定一个好的国际化战略?一方面要做充足的准备,不光是技术和产品,人才和心态同样重要;另一方面则需要‘土洋’结合,这里面的‘洋’代表中国,‘土’则代表本地,即要让本地人解决本地执行的具体问题,比如准入、审批等等,同时也要着重放大自身优势,比如将技术、人才、方法论、质量标准体系、营销方法论等都带过去,扶上马走一程,才有可能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最后要谈的是平衡,即如何兼顾出海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布局。虽然大家当前都很希望在出海层面立马看到效果,但实际上这不太可能,因为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两三年的耕耘很难开花结果。于是问题就来了:在出海早期巨大投入之下,该如何缓解利润和现金流的压力?

对此,华大智造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彭欢欢给出了解答,她表示,“出海从长期来看一定是对的,但短期对于企业来讲肯定会有压力,所以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就华大智造而言,我们是在行业势头比较好的时候会相对激进一点,如果部分阶段或者部分区域遇到阻力,我们就会有收缩的动作,并不是盲目地去扩张,无论是区域还是产品,都要去做一些取舍。虽然长期更重要,但是短期活下来也很重要。”

03. “抱团全暖”是破局关键

据悉,在此次大会上,还敲定了两项重磅合作,一项是“北京未来科学城产业投资促进顾问证书颁发”——12位在医疗健康、金融投资等领域的专家将为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注入新活力;另一项是“生命谷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合作签约”——生命谷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与申万宏源、君联资本、水木创投、辰德资本四家机构达成合作,未来将在合成生物学、创新药、前沿生物技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深化投资。

基于此次合作,昌发展集团总经理王颖谈道,“母基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帮助我们链接到最优秀的社会资源,并能以此将更多的合作伙伴引入到昌平,然后把‘朋友圈’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比如此次签约的四家子基金,他们就是各有长处,有的是在某一技术领域遥遥领先,有的是擅长出海或者资本运作,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多方联动并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以此去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个性化需求。”

事实上,在当前市场寒冬下,“抱团全暖”并不只适用于投资逻辑,出海同样需要。以最近备受关注的“NewCO”为例,其就是利用不同企业的优势,来共同达成一种目的,然后各自再从中获取所需的利益。对此,纽扣资本合伙人李瑞谈道,“NewCO无非是一个资产和一个交易对手的交易,首当其冲一定是资产的质量,其次是投资人对于NewCO本身的把握以及未来对于NewCO是否被MNC收购有一个预期。”

那么,NewCO这种合作方式会长久存在吗?

益科思特医药创始人孟庆武从自身层面给出了解答,他谈道,“美元基金在国内正在减少,但逐利的本质不会变,未来在NewCO模式上还是会持续增加投入,并以此获取更多好的资产。而作为我们来讲,通过NewCO也可以积累更多的出海经验,甚至是能够从‘借船出海’到直接参与到‘造船出海’之中。所以,NewCO并不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而是会长期存在,并最终成为常态化的BD交易模式”。因此可以预见的是,NewCO在未来还将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整合来看,在当前医疗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下,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已经愈发重要,是跨越周期、寻找行业新增量的关键所在。而在此次大会中,不仅有方法论层面的引导,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各个维度的相互合作和链接,这将为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开拓更多的增长曲线。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