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息消费、智慧经济赋能“产业跃迁”——杨元庆代表六项建议聚焦稳经济

互联网
2020
05/22
17:39
分享
评论

延迟近三个月后,2020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近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经济有序恢复的背景下,两会代表共商如何建设后疫情时代,意义格外重大。

继去年提出“以效率红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围绕如何稳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带来大力推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稳定全球供应链;大力推动信息产品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等“三位一体”的六项建议。

稳经济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近期,统筹防疫与经济发展成为“新常态”。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策。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部门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工作”时,特别强调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

杨元庆代表认为,稳经济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核心议题。这既是疫情之下保障民生、恢复经济增长、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要求,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产业跃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他提出,稳住经济基本盘,首先要巩固好前期疫情防控成果,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杨元庆代表建议,加快建设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科研机构的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健康水平。

稳住经济基本盘,还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供给侧,我们要大力发展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经济;巩固中国制造优势,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实现“产业跃迁”。在需求侧,应当继续大力促进信息产品消费,强力拉动内需,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三点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

供给侧:以智慧经济促进“产业跃迁”

QQ图片20200522162405.jpg

何谓“产业跃迁”?“跃迁”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当处于低能级轨道的电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就能“跃迁”到高能级轨道上,在新轨道上,一切都将重新排序。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指出,产业变革的范式也是同理:传统产业体系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之下,将跃升到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在新轨道上,原先的领跑者未必依旧领先,抢先“跃迁”者有机会重新卡位,这就是“产业跃迁”。

杨元庆代表表示,过去我们谈产业升级的路径主要是“渐次升级”和“弯道超车”。渐次升级往往受制于原有不均衡的产业基础水平,而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又只能顾及少数行业。因此,立足于中国制造的优势,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下,整体“跃迁”是中国实现本轮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次产业革命为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提供了新的跳板。在引领本次产业革命的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跟其它国家基本处于相同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还具有比较优势。一旦这个全新的端-边-云-网-智的技术架构跟制造业相结合,将释放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效率红利。因此,中国应当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产业跃迁”,关键在于吸收足够的“能量”。“能量”从哪里来?“我认为,智慧经济就是赋能者。”杨元庆代表表示。以端-边-云-网-智为基础的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使企业的决策结果更精准、业务流程更高效,重塑商业模式,促进创新增长,释放效率红利,这就是“智慧经济”。

杨元庆代表指出,大力发展智慧经济,首先要加快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企业市场。短期内,在抗击疫情方面,无论是病毒基因测序还是疫苗研发,智能科技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经济方面,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依赖于“新基建”支撑起的“在线经济”形态;长期内,5G等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将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带来深刻的产业变革。

大力发展智慧经济,还要积极推动智能科技跟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加快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创新技术发明以后,往往需要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培养和孵化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实现社会普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将为智能科技的产业化提供最丰厚的培育土壤。

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是自动出现的。杨元庆代表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融合应用能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第一,要加大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各地工业互联网、5G、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二,加强市场政策引导,运用产业基金等多种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第三,加快构建应用生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应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第四,加速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新学科建设,适当增加相关专业招生名额,同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产业人才集聚。此外,还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有效利用,推动智慧经济快速发展。

疫情危机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也倒逼中国制造必须加快“产业跃迁”。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和地位无可取代,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元庆代表认为,当全球化不确定性增强,我们必须加速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尽早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需求侧: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发挥“多重功效”

打赢全球防疫战任重道远,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表仍未明确。在此情况下,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不断升级,内需市场应成为未来强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杨元庆代表认为,信息产品作为智慧经济“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对于促消费、稳增长、保民生具有多重“功效”。

杨元庆代表认为,个人电脑等信息产品不仅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力工具。在抗击疫情中,无论是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还是在线零售,都离不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居家生产力”设备。未来,随着中国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智能设备的需求量还会更大。

当下,智能设备在我国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PC渗透率差距仍较大,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差50个百分点。因此,他建议,有必要综合采取多种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家庭的信息产品消费需求,加快升级换代步伐。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支撑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等智慧经济形态,促进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对于保卫中国制造、促进出口以及提升教育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20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着基础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因此,杨元庆代表建议,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大规模供给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智能水平,以此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福利,获得优质教学资源,看到更远的世界。

2018年杨元庆首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前十年履职政协委员。在过去的十二年中,杨元庆提出了一系列涉及产业、经济、社会民生问题的议案和提案,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