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职业数据白皮书:二线城市抢人政策,超八成一线职场人无感

互联网
2018
08/20
13:42
分享
评论

在北京有房有户口,外企工作多年的虎哥,选择了南下深圳进入互联网,这并非是一个中年逃离的故事。

笃信诗与远方,辞掉成都工作,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大黄,回国结婚后开始做旅游生意,与说着方言抽着烟的包车司机们周璇摆龙门阵。

帮跨国公司在中国寻找品牌定位的咨询顾问于建刚,回到了老家浙江老家经营蚕丝生意,开始重新发现故乡。

在北京做“阿姨”的马姐,在人口疏解行动中一次次搬家。已经离婚的她最终回了老家县城陪女儿,并做着两份工作:骑车送外卖,以及朋友圈微商。

一直觉得“不流动无机会”的福建人尤倩,在母亲被人骗去百万后,对赚钱却少了些焦虑。正在英国开始她的爱情与工作。

逃离这个词的热度始终未散,逃离北上广,逃离原生家庭……但若逃离之后没有重建,迁移之路便难有终点。脉脉数据研究院尝试用“回城”来描述这一逃离之后重建的过程。回到这座城,不管原生还是新生的家,那里是心安之地。每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理想之城”。

2017年夏天,脉脉数据研究院探讨过《流动下的焦虑》,“因为困守,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故而流动。” 一年过去,脉脉数据研究院白皮书2018年夏季号 《你好,回城青年》透露,焦虑催生的压力仍在,“回城”之路又有不一样之处。

“迷茫”成职场人头号压力情绪来源 换城市实为找位置

当我们问职场人的压力来自哪些情绪时,“迷茫、没有目标”是最多人选择的答案。这背后是职场人关于自身位置的确认与搜索。

1534738053080038573.jpg

“因为你找不到位置,所以焦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刘阳对脉脉数据研究院说。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刘亮认为,将目标具象化,是应对压力的重要方法。在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用“寻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城市”,来作为改变生活现状、求解当下的焦虑和压力的选择。

寻找“理想之城”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多元化、分层化愈发明显的时代中,一场如何才能更好“安身立命”的探索之旅。

二线热情抢人 超过八成一线城市职场人无感

而如何找到“位置“,地域的迁移会否解决这个问题?当让人略感意外的是,媒体上炒得火热的二线城市”落户优惠“等抢人政策,一线城市职场人却反应冷静,倒是二线城市职场人觉得更受影响。

脉脉数据研究院的调研显示,目前仅有12%的北上广深受访者表示,所谓“抢人大战”对自己非常有影响或者比较有影响,反倒是在二线城市受访者中,这个比例达到了19%。二线城市职场人的担忧,也许来自房价,也许来自对自身竞争压力加剧的担心。

而对于身处北上广深的大多数人来说,抢人政策难以真正激发人才流动欲望,最大的原因是工作与发展机会。脉脉数据研究院调查显示,所在城市的工作机会,成为影响北上广深人才们选择城市的首要考虑因素,紧随其后的因素是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的环境与城市房价,再往后才是落户政策。

影响迁移的另一个难点是关系的维持与重建,从影响迁移选择的人际因素中可以窥见。排名首位的是伴侣,其次是人脉,第三才是父母。迁移过程中,维护旧有关系,获得新的连接,寻找到自己位置,往往并非易事。

就目前来看,顶尖人才的流动,一线城市之间的流动仍是首选。在北京一系列严控人口政策下,正在崛起、落户政策又十分宽松的深圳,成为了许多北京人才除上海之外的又一选择。截至2018年5月的脉脉用户就业所在地数据显示,对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的职场人而言,深圳已经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就业地。

1534738083549090471.jpg

36氪总编辑李洋对中国的创业者生态有着深切关注。她认为,新商业公司或者说创业公司,为中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最优秀的人才仍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几个新经济活跃的新一线城市。

寻找地域自由 “兴趣主义”时代催生职场新模式

“兴趣主义替代了机会主义。90后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批的中产子弟。”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对脉脉数据研究院总结90后一代的职业发展。“热不热爱这个城市,热不热爱这个行业和这家公司,成为了他们选择的第一诉求。”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建议,“要不断理清员工最想要的是什么“。可是,如果员工爱上了不同的城市,该如何应对?

可否让职场人尽可能地从地域限制中摆脱出来,获得更多的“地域自由”,脉脉数据研究院向公司与个人两个维度寻求解决方案。从公司角度,有没有可能有新的工作协作模式?从个体角度,成为超级个体该如何做?

多地协同办公面临的难题仍旧是人际互动的微妙需求。供职于一家全球性传播咨询集团的高管彭祯艺将其归结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职场文化。但他相信,随着中国职场人专业度的提升,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信任成本的迅速降低,多地协作将会变得更加普遍。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周禹同样认为,这将成为一个趋势,并会首先在一些工作独立化、专业度高的行业里发生。

而在成为超级个体一事上,医生这个行业颇有代表性,作为典型的“靠个人技术吃饭”的专业人士群体,如何发挥医生个人价值,推进医生“自由执业”,一直是医改试探的方向,但目前仍难言有实质性突破。当个体要脱离平台而发展时,面临的资源、晋升机制以及职业安全保证等问题,仍待解决,但这并不妨碍有勇气者跃跃欲试。

内镜医生刘凡在离家不远的北方二线城市换过两家公立医院,经历过一上午做40个胃镜的高强度工作,也经历了院内人事斗争让自己敬重的领导下台,他决心离职,加入了北京一家私立高端医院,向成为“超级个体“迈出第一步。

刘凡相信,一切都在改变,都会变得更好。在这个时代,要成为一个超级个体,才是未来的出路所在。

洞悉“抢人”背后的人才流动实景,了解更多寻城故事,可点击链接下载脉脉数据研究院白皮书2018年夏季号 《你好,回城青年》。

1534738110862093395.jpg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