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内容终将为王营销

砍柴网 / 李红袖 / 2015-02-25 22:51
罗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这是他对于罗辑思维的一种愿景吧。说真的我挺佩服他,并不是想做一家永续经营的社区,而是想以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平台,把越来越多的人培养出来,让他...

来源:传媒圈 文丨郭静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先生前段时间发表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演讲,中心思想大约是“内容为王是一句鬼话”。内容新颖,充满了现在特别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但是里面有几个点,在下虽然作为晚辈(只是一个90后),但是并不是特别同意,在此想发文与各位前辈高人一同讨论。

一、关于互联网思维焦虑症

嗯,首先我想说明的是,罗先生并没有列出详细的数据来表明美国的年轻人对Facebook日渐冷淡。相反,2014年四季度Facebook收入同比涨49%至38.5亿美元,并且2月7日的消息是,Facebook还购入了21层的办公大楼,咱们不能因为扎少用中文给咱拜年了,就说得人家进不了中国市场就会很凄惨,这并不科学。其次,说马化腾不敢去硅谷考察,“怕离开几个月公司都没有了”,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也是非常欠妥,作为目前互联网中的巨头企业,马化腾如果在这么十多年的时间里还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接手腾讯帝国的强大领导班子,或者说腾讯离了马化腾几个月就没了,那不知道这是说明腾讯=马化腾还是说腾讯的管理层除了马化腾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我觉得,正常来说,腾讯的团队是完全可以让马总有时间,有机会去硅谷考察的。而且我相信腾讯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愿意落后于时代,硅谷的考察工作,难道必须马总亲自去才是考察么?

现在这个时代,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变化确实快,光想着本本分分在网上卖自己的货,确实是比较落伍的一种思维,这点我很赞同罗先生的说法,当代节奏快,我们需要去转型。

二、关于90后的误解

罗先生还提到,90后藐视KPI,藐视打卡,不好管理,甚至会因为领导不坐在他的旁边而生气,会口袋里只剩下200块钱就辞职……我想说的是,抱歉这真的是一个极大的误解。首先要做对比的话,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一点是“控制变量”吧,如果是要剖析90后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而非将90后作为一个消费群体来进行分析的话,我认为把现在90后的员工和10年前80后的员工对比会更加科学一些,因为,在职场上,“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所以我觉得,罗先生说到的90后难以管理或者说“特立独行”的那些行为,更多的是因为初入社会的青涩导致的,并不应该打上过多的“时代烙印”。

而对于董明珠规定手机不能带进办公室,并且说“没人用手机的公司还有未来么?”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事情确实有它不好的一面,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对于这件事,并不能以偏概全过分放大它的缺点或者是把缺点直接说成是一个死穴。员工在公司发工资的时间用手机上网,看微信,上淘宝,打游戏,这些事情确实会严重影响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况且格力是要实际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董明珠的这条规定,除了能够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之外,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的利益、安全负责,这是一种在我看来很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宣传这种企业文化,格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原来我们要买的产品并不是那种混日子员工敷衍了事弄出来的玩意儿,他们真心敬业”。如果非要走极端的话,我也可以反问,没有效率,态度不端正的企业它能有未来么?

三、工业化的逻辑真的都错了么?

“乱拳打死老师傅”,“外行颠覆行业内精英”这种说法,不可否认是有颠覆的可能性。跨行业成功的人会出现,但是“未来是属于外行的”这一说法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首先罗先生一直很强调“社群思维”和“垂直化”这两点,那么“未来是属于外行的”本身就是一句在自己观点内站不住脚的论调。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纯粹的“外行”,连目标行业的“圈子”都没有进入,没有接触到,那么“协作”又从何说起呢?如果光鲜亮丽的CEO们没有了身后的一群产品经理,技术专家,他们又是否可以在演讲台上为大家分享他们的胜利果实呢?不要因为只看到了台前的大人物就忽略了默默奉献的幕后人员,当然了,如果“光鲜亮丽”便是成功,咱也无话可说。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我个人的理解,它们并没有在餐饮业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我觉得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海底捞,味千拉面,必胜客,老娘舅,庆丰包子……餐饮业“大手”级的品牌太多,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们应该是在互联网业内掀起轩然大波才是,而且并不是靠他们的菜品,他们的服务,他们的用餐环境,靠的是他们新颖的思维。

对于我们每天在各个不同的社群中间快速切换着我们的身份,我们整个人被网络剁成了碎块,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正是因为这一点,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社群化的营销方式,垂直化的企业也更加受到用户们的欢迎。但是我觉得这种多身份的状态和是否愿意去进行长段文字的阅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如果罗先生是想说咱们这个时代太快餐了,我觉得不用举手机阅读的例子,因为很多以内容和深度为自我标榜的媒体还是有很多忠实用户的,比如网易科技,快鲤鱼,I黑马,大众软件……当你阅读一篇有深度的长篇文章的时候,你便会把自己切换到对应那篇文章的角色上去了,比如一个人有“烹饪爱好者”和“社交APP产品经理”的角色,当他去看烹饪相关的文章时,肯定不会以“社交APP产品经理”的角色将自己带进去。如果想以“时代越来越快餐化”来说“内容为王是一句鬼话”,我觉得并不可行。

关于“人的大脑这个器官无法得到满足”,这一点我也十分同意。但是如果仅仅把是否能够“得瑟”作为大脑得到满足的标准,是否过于单薄了呢?人的好奇心(“八卦”占很大比重),求知欲,很多能够让自己感觉到自我提升的方式,我认为同样也能够给每个人带来“大脑上的满足感”。为了得到这种满足感,阅读便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了,不管是阅读纸质的材料,还是在互联网上看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是否优秀,是否可以吸引读者,可以确实为读者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启发就显得非常关键了。长期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可以引导用户进行有营养的讨论的媒体,可以给人带来大脑上充分的满足感,用户体验会很赞,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的粘性,同时老用户也会愿意去替你进行宣传,病毒式的扩散也并非遥不可及。所以罗先生提出的“人脑满足”这一观点,我觉得恰好是“内容为王”的佐证。

关于中心化结构和大群体的分裂,这一点我也赞同罗先生的观点。自媒体的热潮几乎粉碎了主流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时代,互联网也确实让中国的大群体分裂成了一个个非常细小的群体,比如我是一名魔兽世界的玩家,就算是魔兽的论坛和社群,也会因为在游戏中职业选择的不同而再分裂为不同的小社群。很多小社群之间的隔阂确实非常严重,大家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也大有不同,网上的辩论甚至对喷日渐激烈,尤其是自媒体兴起的年代,大家在微博、微信上喷得不亦乐乎。那么,如果确实内容不重要了,这种大家都不喜欢的疯狂氛围是否会持续下去?媒体,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除了发布信息之外,还应该对信息有所筛选,所以就算是微博也要受到监管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内容确实不重要,那么为什么很多然手指头都要划断了,鼠标都要摁废了,都要在垃圾成堆的论坛、微博、微信、搜索引擎上“刨文章”,好文章。因为主流媒体更新速度有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在更新速度快的自媒体上找到优秀的内容;如果内容确实不重要,那是不是放任网民们在互联网上,在自媒体上疯狂互喷狂欢比较好?互联网沦为情感的宣泄地而非交流和学习的场所,这样真的好么;如果内容确实不重要,流言谣言,各种垃圾信息媒体们不过滤就发上来,反正只要标题能够吸引人就行了,这样真的好么?

如果说民主就是打群架,就是比人多,那么狮群,猴群这些动物是不是也是“民主”的呢?因为动物们没有知识,没有“内容”,不会受到正面的内容的影响,而人不同,人是会掌握知识,同时会协作的。比如没玩过刀塔传奇的人,想去做这方面的产品,并不会强行“推己及人”,我们会协作,让懂刀塔传奇的人去和消费者沟通,去了解消费者的真正诉求,然后把沟通得来的信息整理成自己能够理解的模型,再去改进自己的产品,如果一个企业家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市场,与市场沟通,不会与他人协作,只会“推己及人”,那确实应该被时代所淘汰。互联网确实把人群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但是如果因此忽略了自身的内容,自身的产品品质,那么确实会导致整个企业的崩塌。

四、关于“人格思维”

我想说的是罗先生举的几个例子,很多让我难以理解。比如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锤子手机,这几个例子。雕爷牛腩和黄太吉煎饼罗先生直接说并不好吃了,但是他们成功的诀窍在于会炒作,“未来我的煎饼免费好了,只要我的店里有流量有人排队,就会有人来为他们买单。”但是什么时候免费,这个“度”我想还是特别不容易掌握的,毕竟再成功的炒作,产品如果不行怎么才能制造“有人排队有流量”这样高朋满座的胜景,而且就算免费了,排队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是否值得大手来为他们买单呢?孟尝君虽然养了食客数千,但是也是在屏风后面安排了记录谈话内容的专员对上门者进行筛选的,所以大手喜欢什么样的人,必然也是要经过筛选的,而不是什么人都能替之买单。而锤子手机,已经说明了产能不足,质量不过关,这样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等于什么呢?先不谈手机的性能,连质量都无法保证的产品,如果真的拿去“卖情怀”了,对于消费者是不是极度不负责任,甚至这是不是在欺骗广大的消费者呢?

而“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这种方式,我也觉得在强调个人和组织自由协作以及创造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应该看清这种方式的弊端。也就是,这种方式要不断去与陌生的团队磨合,这样对于各个不同的团队来说,是一件坏事。因为团队如果频繁发生人事变动,那么将会大大延长磨合期的时间,降低团队的效率;同时如果很多单位内部的事情让一个并不稳定的人了解了,也并不是一件具有安全感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频繁与不同的团队合作,最大的问题是,这很有可能让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愿景不明确,导致个人的发展方向混乱,很多方面都看似“懂一些”,其实只是半瓶油,没有一个深度的发展方向。

最后,关于“用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族群”,“只要有人爱你,你就会有所成就”,这两句话确实没错。但是,别人爱你是靠你的优秀,你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别人,而不是靠粗鲁的谩骂和对喷来获得你的粉丝,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企业来说,靠拙劣、恶俗、没格调的推广、营销手段得到的粉丝,和用优质、新颖、美观的产品得到的粉丝,哪个的粘性更高,更忠诚呢?我想答案大家都已经知道。例子有很多,我心中最为印象深刻的对比便是上世纪国产游戏的耻辱——《血狮》,优秀到极点的市场部和奇烂无比的开发部的对比一目了然,虽然血狮刚上市有爆发性的销售量,但是吴刚和他的团队在那之后确再也得不到玩家的信任。相反,《古墓丽影》和《英雄无敌》两块金字招牌,虽然在这些年中制作组有所更换,但是在古墓丽影经历了“黑暗天使”的职责,英雄无敌也出过消费者“群起而攻之”的4代,但是由于前作们良好的口碑祭奠,大量忠实的粉丝还是一如既往支持两个系列,直到《古墓丽影:传奇》和《英雄无敌5》这两作“翻盘之作”的问世,老粉丝们激动,大量新玩家加入。而“南食召”这家手工面淘宝店的例子,我只想问一句,那就是,如果这家店的手工面粗制滥造,客户还会打钱挺它么?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虽然到处游历(营销自己),但是他的待遇不如孙武、孙膑,乐毅,因为战争年代能够打胜仗才是国家君王的“痛点”所在,而军事家和将令都可以解决君王的这个痛点,但是他们的能力又不同,比如庞涓和孙膑都是军事家,但是孙膑的能力强于庞涓,所以他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齐国的强盛),如果只是像赵括之流只会嘴上说得天花乱坠,最终害的还是自己和信任自己的人。

所以,我的结论是,人格魅力、推广、营销、炒作,都不能取代产品,优秀的产品对于想要走得远的企业是必须的。

五、关于“势能思维”

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要“造浪”呢?消费者的习惯是,他们更倾向于去自己熟悉的场所进行消费,如果真的第一次卖柳桃,第二次卖月饼,之后又转去做别的,这是否会让消费者变得不再信任我们?想起马季先生的一个相声,叫做“宇宙牌香烟”,只不过里面说的是卖不下去换个名字接着卖,咱们这是名字不换,换个产品接着卖。工业化的重复,这有什么不好的么?让消费者对你的品牌产生信赖和认同,“造塔”是要比“造浪”靠谱得多,“造塔”是黏住用户,黏住消费者;“造浪”是为了知名度(好名和恶名都有可能),是为了能和大佬合作,那么,问题来了,假设消费者不再信任你,不买你的帐了,在互联网人气是有,但是转化率没有了,流量没有了,大佬还会来合作么?假设大佬要自己出来“造浪”了,不采取合作了,怎么办?资源整合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当资源整合成为了“投机取巧”,忽视了产品、服务、内容这些真真切切和消费者关联的东西,可用资源也会越来越少。

六、关于“生态思维”

罗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这是他对于罗辑思维的一种愿景吧。说真的我挺佩服他,并不是想做一家永续经营的社区,而是想以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平台,把越来越多的人培养出来,让他们自己做的社区、产品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是很无私的一个观点,让互联网成为有助于大家成长的一个大的生态环境,真的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实现,但是实现之后对于社会会有很大积极意义的目标。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