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界观察:AI重塑互联网医疗,差异化路径决定未来竞争格局

互联网
2025
09/11
16:28
分享
评论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力量。投融界发现,不仅头部企业积极布局,中小平台也纷纷借助AI寻求突破,行业整体步入以技术驱动效率、以智能重构服务的新阶段。

据华西证券统计,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27亿元迅速增长至2023年的88亿元,并预计在2028年达到3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市场潜力。政策层面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国家医保局于去年11月首次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纳入价格构成,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与支付路径。

从企业实践来看,不同资源禀赋的平台正逐步形成差异化的AI发展路径。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为代表的医药电商企业,将AI深度融入药品供应链与运营环节,实现了库存优化、精准推荐和成本控制,其核心商业模式仍立足于药品销售与渠道服务。财报显示,2024财年京东健康医药与健康产品销售收入达488亿元,同比增长6.9%,AI在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黏性方面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平安好医生则在AI医疗产品矩阵上持续发力,推出包括大模型升级和7+N+1产品系列,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小幅提升至33.6%,反映出AI对业务结构的积极影响。

投融界观察到,一批垂直类平台正探索以AI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微医、方舟健客等企业着力打造数字医生和慢病管理闭环,试图通过AI实现按病种分级诊疗和会员制服务,改变以往依赖药品销售的单一营收结构。微医在2024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已提升至79.2%,显示出业务转型的初步成效。而在平台型科技企业方面,蚂蚁集团推出“AQ”健康应用,字节跳动上线“小荷AI医生”,两者均依托母体流量与生态能力,将AI问诊、健康咨询与现有服务体系相结合,实现轻量化和快速扩张。

尽管AI为行业描绘出广阔前景,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现实挑战。

投融界CEO邹晴指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尚处早期,真正实现规模化盈利的企业仍为少数。数据的质量与安全、模型的可解释性、以及医患信任的建立,是行业普遍需要跨越的障碍。”她进一步表示,资本市场虽对AI医疗保持高度关注——2025年1月全球医疗与AI领域融资合计占比达到58%,但投资者更关注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明确的盈利路径。尤其对中小平台而言,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邹晴还补充道,AI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降本增效,更在于能否延伸医疗服务的半径、提升质量,并最终构建出可信任的C端服务生态。目前,包括微医、讯飞医疗在内的多家企业正尝试通过2H-2C(医院到用户)模式,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然而,能否真正打通C端市场,仍取决于AI产品的临床效果、用户体验和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对接。

总体来看,AI正在深刻改变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成本结构、服务模式与商业想象空间。在头部企业依托资源与数据优势持续领跑的同时,中小平台也通过聚焦垂直场景、深化技术差异化的方式积极应对竞争。投融界认为,随着算法迭代加速、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以及市场教育不断深入,AI有望逐渐走出“故事”阶段,成为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核心力量。未来,那些能够将AI能力与真实医疗需求深度融合,并构建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将在这一轮技术浪潮中赢得关键优势。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