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工程师与平安口袋银行App6.0:站在“无障碍”普及的前线

互联网
2022
09/22
16:03
分享
评论

“有无障碍功能吗?”

这是每一位视障人士下载手机应用时,最先考虑的问题。

“给软件加个屏幕朗读不就行了?”

这是很多非视障人士谈到软件无障碍设计时,最普遍的误解。

如果问谁最了解无障碍设计“从0到1”、“从无到有”这个过程的幽深曲折,可能要数深圳一支主要由视障工程师组成的信息无障碍团队。工作时间,程序员刘彪和同事们正在对手机软件进行无障碍测试,他们拿起手机,耳朵靠近手机底部的扬声器,同时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跟随提示音进行一步步操作。

图片1.png

(刘彪正进行App无障碍功能测试)

这种交互动作常见于视障人群,也显示出刘彪身份特殊之处——视障程序员。身在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刘彪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对各类软件进行大量测试,从视障者的角度,亲自体验产品是否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

“这里有问题。”刘彪和同事发现了一处“断点”,意味着此处的按键无法仅靠屏幕朗读功能来完成操作,在无障碍设计上不过关。刘彪坐回自己工位,借助读屏功能熟练地在电脑上写起代码,对软件进行优化迭代。

但是,离这款App真正实现“无障碍”,还需要成百上千次的测试和调优,等覆盖了软件的所有功能点和操作环节,才能正式上线,被中国超过1691万视障群体所使用。而且单靠一两款软件,也无法覆盖视障者的全部社会需求。

“视障并非只能去按摩,也能当程序员”

时间拨回到2005年,15岁的刘彪收到一本志愿者赠送的《C语言程序设计》,这时他因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已经失去视力,但是“Hello World”对他开启了一扇陌生又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门扉。

思虑再三之后,刘彪下定决心,对家里人说出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我想当一名程序员。”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视障严重影响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选择,尤其很多领域课本书籍没有盲文,导致大部分视障者从业渠道非常狭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做按摩”和“做手工”是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固化标签。

幸运的是,刘彪家人给了他最大的支持,母亲和妹妹用复读机和磁带,把编程书籍逐行逐句读出来录音,再将声音转录成盲文笔记,“四五百页的书,每天读8页,花了一个夏天才抄完。”

一开始,家里没有电脑,刘彪只能在脑中模拟演算,然后在学校每周一次的电脑课上进行操作实践。后来,家里花了500元买了一台最低配置的二手电脑,刘彪的上手机会才多了起来。

但编程学习之路并没有就此变得顺利,视障者使用电脑必须借助读屏软件,将屏幕上的文字转化为语音,早期读屏软件功能少、缺陷多,比如非视障人士可以看到编程软件代码自动补全、提示字样,但读屏软件读不出来,视障者只能把代码一字字敲进去反复试错。

图片2.png

(刘彪使用编程软件办公)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学编程。”一路荆棘反而坚定了刘彪的信心,在他看来,电脑、手机对视障者不适用的情况,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打造更多无障碍应用,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去使用数字化服务。

因此,刘彪一边在大学学习针灸推拿,一边继续刻苦自学编程,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2014年,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在视障群体论坛上发布招聘信息,刘彪毫不犹豫投递了简历,经过实习期考验后,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视障工程师。

“让懂代码的视障者,来做无障碍设计”

在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室内办公区地面铺设了多条盲道,让员工得以放心地进出,或者从一张办公桌转移到另一张办公桌,进行工作上的合作与交流。

刘彪刚入职时仅有10个人,工作范畴也不大,只限于帮助企业测试软件、发现问题:“一开始来找我们的企业确实不多,因为早年间软件开发很少考虑残障用户需求,增加新的模块和操作逻辑意味着成本增加,所以大家主要还是小修小补。”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无障碍设计理念逐渐普及,到今天刘彪所在的团队工作范围扩大到产品测试、用户调研、技术咨询、无障碍标准制定,综合无障碍解决方案等。

图片3.png

(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办公场景)

刘彪的主要工作是写代码,但同时也扮演着用户和测试者的角色,大部分时候,他不用开电脑屏幕,戴着耳机听读屏提示,一边听一边打字。如果在测试中发现软件没有达到无障碍使用标准,他会给出相应的代码解决方案,并在可用性和兼容性上不断优化,与企业方面的开发者一起,推动产品无障碍功能完善。

在众多企业合作和媒体采访中,刘彪经常提到公众对信息无障碍工作存在两大误解:

首先,非视障人士的行为视角往往带来“想当然”偏差,比如软件要能被视障人士无障碍使用,不能简单粗暴地往上加读屏功能,还需要在设计上考虑视障人士的行为逻辑,非视障人士使用软件不用担心找不到按钮位置,但无障碍按钮、焦点功能设置得不对,整个操作步骤就会断掉,只能一遍遍从头再来。

然后,无障碍设计并不是一项主观的工作,不能以人文关怀理由随心所欲地设置,如果测试发现问题,用代码改进、增减功能需要严格遵循客观标准,比如国际标准《Web内容无障碍指南 (WCAG) 2.1》、国内标准《GB/T 37668-2019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都对各种细节问题作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感官上的隔阂,使得视障用户的体验很难准确反馈到代码的编写和改进上,这也是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成立的初衷:让懂代码的残障人群来做无障碍设计,来扫除朗读、交互、设计的障碍,使软件无障碍使用落到实处。

“看不见的人,也想安全、方便、快捷地用手机银行”

提到“软件可用”对视障群体的意义,刘彪用最新工作成果举了个例子:与平安银行合作,优化平安口袋银行App的适老化板块和无障碍板块。

图片4.png

(视障人士正在对平安口袋银行App进行无障碍功能测试)

“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觉得,盲人有这个金融服务的需求吗?”刘彪能理解这种想法,毕竟在银行线下网点基本见不到视障者,人们总是默认盲人需要依靠亲友生活,“视障人群也和大家一样,他也要存钱、提现、转账、理财,他也想买东西、缴费、打车出行的时候能有优惠。”

2021年4月,平安银行开发团队与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展开接触,希望双方长期合作,打造老龄群体与视障群体也能正常使用的手机银行App6.0版本,让他们仅用手机就可以在家里处理大部分金融服务,而不是艰难地跑线下网点,这也是“金融为民”理念的实践。

银行网点往线上迁移,装进每个人的手机里,成为数字化对生活的最大的影响之一,对视障者来说也有利好之处。实际上,由于国内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瑕疵,视障者要走出家门、乘坐交通工具、寻找目标建筑,耗时间且风险大,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很少见到视障人士的原因。

“如果我们去做银行线上化的无障碍,那所有视障用户都可以无视时间、地域等差别从中受益。”刘彪非常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不用别人帮自己跑线下网点,不用别人帮忙操作手机银行,这意义是很大的。”

据统计,此次平安口袋银行6.0升级项目,有12名成员参与其中,投入210+人/日,这些成员里包括高级信息无障碍工程师、无障碍专家、项目经理等。在长达数月的工作中,双方针对平安口袋银行App的38个高频实用板块进行了测试和优化,尽可能覆盖生活中常见的金融需求。

“我们的工作流程和非视障人士差不多,平安银行开发团队会提供给我们测试版本和测试环境,然后我们对每个板块不断地实验,寻找可以优化的点,要和他们团队对接研讨,进行功能编程,测试没问题再输出版本。”刘彪介绍。

图片5.png

(平安银行开发团队与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开会讨论)

如何根据现有的板块功能、交互逻辑,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其中,是该项目的重点,但合作初期并不顺利,平安银行开发团队最初对读屏、焦点等视障人士独有的操作概念缺乏了解,也就无法理解无障碍功能使用逻辑。

对此,双方团队的成员相互驻场工作,刘彪和同事们为平安银行开发团队一遍遍地演示,帮助他们充分理解视障人士的诉求,再进行功能上的优化适配。在这个优化过程中,平安银行开发团队甚至闭上眼睛使用手机,以求最大化还原视障者的操作环境。经过多轮培训讲解后,设计加开发一共一百多人已经能从视障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能准确理解刘彪和他同事们的意图,最终产出符合标准的优化版本。

以最基本的存款、提现功能举例:一个完整的操作链条是读屏功能会以旁白形式告诉视障用户当前屏幕上有什么,然后给页面上显示的按钮等要素打上语音标签,告诉视障用户哪些是显示卡号,哪些是显示余额,哪些地方输入密码,哪些地方按下确认……帮助视障用户完成存款、提现等操作。

2022年初,平安口袋银行响应国家政策与各监管部门号召,成为首批通过工信部适老化、无障碍水平评测的App。

“无障碍这件事要全社会一起完成”

经过持续打磨优化,7月26日平安口袋银行App6.0版本上线,适老化无障碍功能成为亮点,经公测,视障人士可以较为流畅地使用高频功能。

图片6.png

图片7.png

(视障人士使用平安口袋银行App6.0版本)

视障用户发现,新版本对无障碍焦点进一步整合优化,覆盖到更多业务上,不仅操作便利,而且让平安口袋银行App他们更加实用,甚至可以申请信用卡享受一些权益和优惠,还能了解自己所在城市有没有生活消费的发券、满减活动。

图片8.png

(视障人士对平安口袋银行App6.0版本的评价)

“好用”两个字,是对软件无障碍设计朴素而直观的肯定。

在刘彪看来,平安口袋银行App以及更多手机银行软件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双方的合作还在继续,比如进一步涵盖所有的金融服务,让视障群体平等享受数字金融的便利;比如无障碍改造同步往线下网点延伸,便利开卡等需要本人到场的特殊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无障碍设计本质上是某些功能维度的细化,换言之它也可以为所有人服务,比如读屏功能可以在人们腾不出手的时候读出屏幕文字信息,或者用于书籍、图文、PPT等文字资料的阅读;再比如长按提取图片文字这一功能,最早是为视障人群服务,方便他们提取信息点,现在这项功能也为非视障人士带来许多便利。

“所以无障碍功能的设计开发,不光是对残障群体,对全社会来说同样受益。反过来看,要实现无障碍,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刘彪觉得,自己和同事们这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欣慰。

艰辛之处在于,无障碍需求随着时代变化呈现螺旋上升的局面,比如按键手机退出商业舞台,盲人要重新适应全屏手机;再比如指纹锁、密码锁逐渐取代机械锁,人们用提示音来判断自己是否操作正确,但这又对听障人士带来了新挑战。

但也有欣慰之处,“其实现在视障人士已经可以用手机点外卖、打车、买票等,这些生活高频事项还是比较方便,只是这种进步非视障人士感知不深。”刘彪说。

2020年底,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在政策引导与众多企业机构的努力下,无障碍设计得到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视障者逐渐可以在手机上独立完成购物、出行、医疗甚至金融方面的操作,这带给了他们一定的安心感和尊严感。

“2014年,我大学毕业来深圳,网上买火车票和车票根本没有无障碍设计的说法,在购票大厅买票还要求助路人。”刘彪说。

2022年的某天,下班时间已到,刘彪和他的同事们走出办公室,有人拿起手机,像测试软件一样,靠近耳朵,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听完提示音后熟练完成了打车操作,“您好,车牌XXXX正在来接您的过程中,预计用时十五分钟,请您耐心等待……”

他登上了网约车,和无数写字楼里下班的人一样,融入深圳的万家灯火。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