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Sphere容器平台:提升云原生应用开发效率,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
2020
11/27
16:12
分享
评论

无论是云还是容器还是传统信息化,从一个技术从概念到落地,从企业的谈资到不得不面对的转型问题,中国企业其实已经经历了好几轮不得不面对的技术变革。虽然早在5年前的2015年,云原生的概念就已有定义,但在应用上线越来越敏捷的今天,如何打破企业在开发、测试、运维互相分裂的状态,将整个企业开发运维部门更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企业能否快速取得关键成功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的一种自然法则下的选择,正是这一需求推动了云原生的发展。

可以说云原生更像当初企业上云一样,从一个谈资到了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能通过云原生在业务上建立优势的企业,很可能面临的是被竞争对手在业务上的淘汰。

为了可以让企业将有限的开发人员集中于业务创新,青云QingCloud (qingcloud.com)打造了自己的KubeSphere云原生专业平台,并在2018年4月,在GitHub上开源KubeSphere第一行代码;2018年7月发布KubeSphere 1.0,借助青云的CIC大会正式发布,时至今日,KubeSphere已发布到了3.0版本,聚焦于降低平台落地的成本以及用户使用的成本,以"多集群管理"提升云原生应用开发、交付效率。

目前,KubeSphere 在 GitHub 上Stars达到 4200 多个,Forks 数量达到 640 个,社区用户来自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社区用户把KubeSphere称为云原生全家桶,因为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选的功能组件,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有选择性的使用这些组件。简单罗列了一下:

首先,核心功能开箱即用。一、即点即用的DevOps,面向开发测试人员,覆盖了开发测试全链条的发布。从提交代码、构建应用、应用发布到测试环境、测试通过发布到准生态环境及生产环境,这一套流程在KubeSphere平台上可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统一的管理。

二、灵活可选的微服务框架,现在Java系比较主流的SpringCloud、Dubbo;CNCF现在主推的Istio,Istio是由谷歌、IBM和Lyft三家公司主导的开源项目。不管是传统微服务框架还是主流的云原生微服务框架,在KubeSphere平台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

三、应用跨平台一键部署。这是得益于容器、Kubernetes的特性,天然地在KubeSphere产品里支持。其次,健壮的容器基础设施。青云QingCloud主导的开源项目肯定会把自己擅长的技术同时输出到这个平台。青云有自己的SDN、SDS产品,包括QingCloud云平台,都可以跟KubeSphere很好的整合。这个整合并不是强绑定的关系,KubeSphere既可以安装在青云之上,也可以安装在其他云平台、物理机或者VMware之上。如果你目前正在使用青云其他产品,在KubeSphere上也有与之对接的接口,可以保证这些产品之间很好的整合。

最后,企业级增强特性。极简人机交互,通过社区用户和商业用户的反馈,我们对KubeSphere的产品体验,信心是非常强的。在大型企业落地,多租户、运维友好和安全都是必须的功能。从刚刚演示的监控场景,监控功能从资源视角、应用视角,运维人员都可以得到满足。另外是合规,从产品控制层面,像银行、保险公司部署安装KubeSphere时都要满足他们审计上的要求。

根据青云科技的路线图显示,KubeSphere除了在3.0版本里除了支持多集群外,也倾向网络租户隔离、计量、GPU可观察性,对接vGPU的功能。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开源社区和Meetup活动,青云收集用户最主要的关心点是多集群、项目管理。Kubernetes在向统治一切基础设施的方向迈进,Kubernetes集群规模会越来越大,一个集群已经承载不了企业现有的业务,企业会拥有多个集群,分布式的管理这些业务,而青云科技很快就将在大版本更新中加入企业关注的需求。

更让人意外的是根据路线图,青云科技未来将聚焦于计费系统、AI模型市场、订阅模式以及可插拔模式,可以看出,其中主要都是和企业用户关联度比较大的功能。从中不难看出,从一年一个大版本到现在半年一个大版本,青云科技显然已经在这一业务领域驾轻就熟。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