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乘地铁背后的水下“独角兽”:智元汇的破壁创新与生态重构

互联网
2020
07/02
14:53
分享
评论

买临时乘车卡、给地铁卡充值恍惚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手机扫二维码乘车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动作。但其实向前追溯三年,这仍然是最常规的乘车方式。而如今,手机扫码也在逐渐成为历史。

7月1日,由哈尔滨地铁集团指导,智元汇公司统筹主导研发建设的刷脸乘车系统正式在哈尔滨地铁上线。这是全球首发的“戴口罩刷脸乘车”创新技术,市民下载“智惠行”APP 注册开通刷脸功能后,进出地铁时无需摘戴口罩,可直接刷脸过闸。而同时,以6月16日开通试运营为标志,哈尔滨也成为全球第三个可全线网刷脸过闸乘车的地铁城市。此前在去年9月27日,在智元汇的主导统筹下,郑州地铁实现全球首例全线网刷脸乘车;今年1月21日,西安地铁与智元汇达成合作,实现了刷脸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有三个城市上线刷脸乘车,而其中哈尔滨甚至可以戴口罩刷脸过闸,刷脸乘地铁正在席卷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三例面向地铁乘客开放的全线网刷脸乘车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智元汇研发、建设。这家公司为何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刷脸乘地铁的普及?其未来的技术还会为大众出行带来怎样的改变?

十年技术沉淀,破壁创新

任何技术的突破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地铁刷脸系统对技术的要求近乎苛刻,地铁等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在于,客流量大、对效率要求高,因此在人脸识别支付时,需要具有大底库、高精度、高并发、低延时的表现。能够精准识别用户的面部特征,快速比对,快速检索查找。在实际商用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100万底库下静态搜索首位命中率达到95%。这还只是通常意义上的刷脸乘车,戴口罩乘车的技术要求更加复杂,实现这些突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智元汇之所以能够在刷脸乘车技术上取得突破,归根结底是基于技术的沉淀。这家成立已有10年的公司,从诞生之处就立足于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基础进行应用创新。专注以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交通智能化技术及系统的研发、投资、集成、运营。

十年多的积累让智元汇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实力。智元汇从2016年开始研发基于人脸识别的新一代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支付技术,经过长期的研发,智元汇基于本身的数据积累,数据渲染引擎,人脸大模型分布式训练等核心技术,已实现百万底库的动态布控下,FAR(误识率)低于十万分之一,TAR(正确识别率)高于99%。在车站终端,智元汇采用镜头宽动态+ISP软调技术,能够适用各类复杂光线环境,画面无畸变,使用RGB+红外摄像头,实现双目红外活体检测,自动抓取人脸图像检测、提取人脸生物特征实现人脸迅速、精准识别,拒绝面具、电子屏攻击,确保识别准确。

强大的技术沉淀,也让智元汇具备了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今年疫情期间,为了助力疫情防控,智元汇迅速成立项目小组,进一步实现了应用 3D数据生成、细粒度人脸识别、局部注意力、非确定性人脸表达等机制,最终让戴口罩人脸识别的指标也达到了精准度的要求,成功助推哈尔滨地铁“戴口罩刷脸乘车”于3月底试点上线。

技术的积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发酵到范式转移的过程。历经10年的沉淀,让智元汇具备了智慧出行的技术实力,而从2016年开始全力聚焦于从扫码到刷脸的移动支付乘车技术,智元汇在牢固的根基上更加聚焦,三年多的蛰伏,最终带来了创新的突破以及快速的攻坚实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智元汇能够首个实现全线开通刷脸过闸并在地铁官方APP中实现活体人脸识别认证和支付扣款;成为首例实现刷脸与二维码过闸乘车互通;成为首例完整线路刷脸过闸“先乘车,后付费”。

重构服务生态,触角延伸

当然,刷脸乘车技术只能算是一个技术手腕的展现,对于智元汇这样定位于智慧乘运管理及服务系统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方的企业,其技术与服务的呈现绝不会只局限于一个层面。刷脸乘车系统只是智元汇服务生态的一部分,智元汇真正在做的是智慧乘运生态。在这个生态体系下,不只是乘车体验的颠覆,还包括动态调节、智慧安检安防、智慧车站等等。

在整体的调度层面,智元汇打造的全国首例线网客流大数据平台已于2019年在成都地铁上线运行,在此基础上升级搭建的首例覆盖客运全流程的基于客流感知与预测(含视觉)的NCCC线网客流大数据平台正在建设当中。NCCC是为地铁运输组织管理决策量身定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客流实时预测感知,客运调度管理辅助;智能业务监管乘客服务评价量化。颠覆了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的资源分散、部门分治以及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枢平台” 。从普通一线乘务司机实时值乘位置的调看到 车站客服设备内容的显示引导,再到全网地铁舆情的实时监控预警,客运专业所有的信息化系统均需要接受NCCC平台的统一监管与调配指挥。这种智能化、标准化、全局化的统一管理,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管理,解决客运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同时,智能可视的数据有助于真正实现精细化管控,最终助推客运专业加速实现提质增效。

而在安检安防层面,如何在追求安全的同时最大化地提升通行效率,减少高峰期乘客拥堵,这是地铁乘运永远无法避开的难题。智元汇的智慧化解决方案成为兼顾安全性与效率的最优解。智元汇打造了可溯源高效通行的智慧安检安防人工智能平台,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思路,构建出一整套全新升级的安检安防业务体系。通过AI技术手段,提升安检设备智能化水平与辨识能力、加强地铁站盲区防控、减少安全隐患。同时,实现乘客实名朔源乘车、安全精准管控、建立人员安检档案;通过多维智能识别技术与支付技术结合,实现乘客高效无感安检支付乘车。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内部管理与协调平台,融合社会综合治安防控,实现政府与企业的数据共享与共治。

在服务上,智元汇的智慧车站布局也将进一步完善用户的乘车体验。智元汇已中标国内首条全线路智慧车站项目,为2021年全运会交通枢纽线路提供智慧应用+,包括智慧车站服务、智能运营管理、智能设备管理。

至此,从乘车前客流量的动态管理、安检服务、刷脸过闸机,到候车时的智慧车站服务,到乘车过程中基于移动端APP的多样化智能服务,到乘车后自动扣款、信用乘车,智元汇正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打造一个完整的服务生态,贯穿乘车的所有场景,为大众带来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乘车体验。

政策与市场多重利好,想象力的无限延展

站在地铁经营与乘客的角度,智元汇的服务生态正在全面改变地铁管理方式和乘坐体验,而反过来,颠覆性的技术与创新,也在为智元汇带来更多可能性。

B端的全方位拓展,或将赢得来自市场与政策的全方位利好。政策方面,2019年9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世界前沿科技,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于 2019年8月份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 划(2019-2021 年)》也指出,要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移动支付架构体系、“无感”活体检测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

由此来看,无论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聚焦上,还是今年以来提出的“新基建”,抑或是刷脸支付的技术布局上,智元汇既踩准了步点,实现了提早布局,取得了领先优势。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倾斜和落地,智元汇还将延展更多城市,在更广范围内提供服务。

市场层面,截至2018年,中国城轨运营总里程数为5,761.40公里,排名全球第一,但是中国人均城轨交通运营里程密度较低,远低于美、法、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加强互联互通及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未来十年计划对外投资1.2万亿美元。这必将进一步带动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根据中研普华《“十四五”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预计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为11803.1亿元,预计2025年接近2万亿元,市场增长率在10%左右。毫无疑问,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的市场规模还将呈现高速增长期。

而在这个高速成长的周期下,智元汇已经布局了十多年,占据重要先发优势的同时,还逐步完成了智慧交通服务闭环的打造,随着市场的不断发酵,智元汇也会不断完善服务闭环,获得重要的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依托B端的全方位赋能,智元汇正在C端不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有效赋能C端业务。以 “智惠行”APP为例,它成为智元汇沟通C端乘客的重要桥梁,在C端延伸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形成品销合一的业务平台。

由B端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完善,智元汇正在建立庞大的技术壁垒,并依托政策的利好和市场难得的机遇,建立先发优势。B端生态体系的构建,将建立牢固的竞争基础,也在不断为C端带来更多的机遇,创造无限延展的可能。面向未来,以技术起家的智元汇,也在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