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 APP,千万别下!

业界
2019
11/22
22:38
电脑报
分享
评论

来源:电脑报

手机上的 APP,可能是山寨货!

最近有新闻报道,为方便打理财务,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 "XX 银行信用卡 " 的 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 APP 处理各种事务。根据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 APP 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高仿 APP" 鬼 " 影重重大设陷阱

济南市民成栋前不久为网上处理汽车交通罚单,试图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公安部推出的 " 交管 12123"APP。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为一款名为 "12123" 的软件,且 APP 图标为一个 " 违 " 字。下载使用后才发现,这款 APP 功能和页面都极其简陋,是一款高仿 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含有大量广告。

并且在多个应用商店检索可以发现,此类 APP" 李鬼 " 并不少见。例如,北京公交集团推出的 " 北京公交 "APP,可用来刷码乘公交。但在安智网、酷安网等应用市场中检索 " 北京公交 ",排名前几位的应用多为 " 北京实时公交 "" 北京公交在线 " 等 APP,下载量最高的达 30.8 万次。打开上述 APP 后,界面非常简单,也不具备刷码乘车功能,且都包含不少广告。在这些 APP 的用户评论区,许多使用者留言 " 根本用不了 "" 软件是骗人的 " 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仿 APP 还通过伪装成官方软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济南市民罗腾告诉记者,他此前为在济南一家医院挂号,在应用市场中下载了这家医院的 APP,并填写了电子病历,其中包含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职业等个人信息。但之后发现,所下载的并不是官方 APP。" 这款 APP 的下载量近 10 万,窃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 罗腾说。

这类高仿 APP 除了集中在垂直的生活服务类软件,同时在电商平台的应用中也较为普遍。烟台市民马翘楚表示,她曾在某应用市场搜索 " 淘宝 " 时,下载了一款名为 " 淘宝特卖 " 的 APP,进入后发现,平台内不少商家销售价格低廉的山寨货品,并且购物的 " 三包 "" 退换货 " 等条款都不齐全。

而从北京公交部门、山东交警部门以及淘宝服务热线获悉,高仿 APP"12123"" 北京公交在线 "" 淘宝特卖 " 等 APP 与官方应用无任何关系;类似的高仿 APP 很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使用者,不少用户无法第一时间下载到官方应用。

5 万元即可开发一个高仿 APP

据调查发现,不少高仿 APP 开发者为第三方公司。以 " 北京实时公交 " 为例,开发者为江苏一家商贸有限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该公司经营范围为 " 化妆品、服装、日用百货销售 "。此外,应用市场中的一些高仿应用,开发者甚至为个人,网络上无法查询更多开发者信息。

业内人士称,高仿 APP 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这类 APP 开发难度并不高。记者联系了一个 APP 开发团队,并向对方提出想开发图标和名字都模仿一款学习类应用的高仿 APP。对方表示,只要不是要求 " 一模一样 ",就都可以实现。费用在 5 万元左右,开发周期大约一个月。

业内人士表示,开发一款高仿 APP,花费数万元可以长期赚取广告收益。应用市场在对上架的 APP 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 APP 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

经查询多个应用市场的相关条款发现,只有 " 华为应用商店 " 等极个别应用市场在相关条款中要求,上架应用不得与其他开发者应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观、名称、主题等。

高仿 APP 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据 360 发布的《2018 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 APP 的数量接近 4000 个,覆盖设备超过 30 万个,高仿 APP 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近期,福建、河北等地网信部门关停下架的应用中不乏高仿类 APP。福建泉州网信办今年 8 月下架的 43 款违规 APP 中,就有模仿 " 天天快报 " 等 APP 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说,高仿 APP 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同时对用户产生了实质性危害。但是,目前在打击高仿 APP 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

吴沈括说,各大应用市场作为平台方,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审核机制,对入驻应用软件提交的信息尽到法定和约定的审查、登记、检查监控义务,从源头治理高仿 APP 问题。

多位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进行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 APP 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

同时专家还提醒,用户在使用 APP 过程中,尤其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等情况时,应仔细分辨应用真伪,不轻易接受对方指令。此外,APP 中要求点击的不明链接,用户也要谨慎甄别,尽量不在不明链接里输入个人信息,以免信息遭泄露。

通过日历、应用程序列表等收集我们的隐私

高仿 APP 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从而给用户带来伤害,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手机 APP 是否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央视就曝光了 "8 成 App 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 " 的乱象。

据《央视财经》报道,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对网购、旅游出行和生活服务三类手机 APP 进行了评测,结果发现选取的 39 款热门手机 App 中,有 25 款存在过度获取用户敏感权限等问题。

这些 App 获取了诸如读取短信、发送短信、日历信息等与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密切相关的敏感权限,却未在应用中进行使用。用户手机短信箱中,一般储存各种验证码、订票信息等重要内容,一旦泄露,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有 60% 的消费者都会在日历中记录重要事项,App 获取了这个权限,就能读取到消费者记录到日历中的行程信息、商业机密等。而几乎所有的 App 启动都会要求消费者授权读取手机应用程序列表。

专家指出,这些 App 不仅会读取,还会和前一次做一些对比,查看新装了什么,卸载了什么,通过这些信息来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监测,甚至可以知道消费者最近是不是有些新爱好、新动向。

此外,上海市消保委还曾对手机地图、输入法、浏览器和视频类热门手机 App 进行过评测,综合三次评测结果,52 款热门 App 中有 46 款 App 都存在获取的敏感权限无实际对应功能的问题,占比 88%。也就是说接近 9 成 App 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

据 2016 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接到垃圾短信 20.6 条,骚然电话 21.3 个。2016 年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给消费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 915 亿元。

专家还列举了一些例子说明隐私泄露的现象,如你刚刚到一个医院里生完孩子,也许就会接到推销奶粉的电话;孩子上了学之后,辅导班的电话也来了。其实这都是因为你的数据被盗卖了,这种行为要么是黑客把数据窃取了,要么是内部的数据盗卖,形成了一个中国地下数据黑市。

此外,除了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上海市消保委还曝光了多款 APP 无法退款的问题。据悉,在 APP 上买 5 块钱的东西而平台最低充值却是 50 元,多余的钱不能退、不能提现也不能转赠,经过沟通,汉堡王、每日优鲜等 5 家承诺可以退款,来伊份则需要承担 2 元的手续费,两鲜、达达、中粮我买网三家平台无法退款。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app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11月4日消息 Photoshop完整版本的iPad版已经在苹果App Store正式上架,用户可以在iPad上通过美国区账户下载,国行区还未上架。
业界
打开手机的应用程序(以下称App),输入18位社会保障号、姓名、8位查询密码、登录密码、手机号,你所有的个人信息有可能出现在别人的电脑后台上。
业界
10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期望通过Catalyst系统让iPad应用程序在Mac电脑上流畅运行,最终打通两者之间的软件壁垒。
业界
7月24日消息 据外媒9To5Mac报道,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的自研应用会出现在App Store的搜索结果前列。
业界
字节跳动旗下社交软件飞聊在App store 被下架。飞聊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与苹果沟通,相信很快会有结果。
业界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