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互联网就过时了!看海尔用“链群”指明物联网怎么走

互联网
2019
04/15
14:21
分享
评论

王正翊/文

导语:当其他企业还停留于互联网时,有一家企业早已为迎接物联网的到来做好了准备……这家企业最近在做的链群实践,正在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物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一家巨头企业——海尔正在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组织革命,其核心词汇如平台、生态、小微、创客、人单合一等,早已耳熟能详,并得到外界越来越深刻的认同。

另一方面,组织变革并非朝夕之功,极强的实验性质决定了海尔的组织探索始终在动态升级。如果说这场组织变革的副产品是构建了一个高度原创的“海尔活字典”,那么近半年来,这个“字典”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词汇就是“链群”。

“创世界级物联网模式,必须以链群为基本引爆单元”,这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内部会议上的指导。所谓链群,即“生态链小微群”。为什么在有了小微、节点小微之后,还需要链群?为什么链群被认为是“基本引爆单元”?

链群:流动中创造意义

以系统科学来做类比。复杂系统是一个不存在中央控制的网络,通过简单运作规则就能产生复杂的集体行为,处理复杂的信息,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海尔通过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三自循环”,构建了这样一个系统。在规则简单的网络系统中,结果是“涌现”而非“规划”出来的。那么,“涌现”需要在什么条件下发生?

美国计算机模拟专家Craig Reynolds开发了一个叫BOIDS的人工生命程序,用于模拟鸟类的集群结构,得以窥探“涌现”的发生。他发现,最简单的Boids世界只需要满足三条简单规则:

1.分离性:每只鸟在移动中不发生碰撞。

2.方向校准:根据局部小群的平均方向移动。

3.凝聚性:每只鸟都向局部小群的平均位置(小群的中心)移动。

以此类比,在去中心化的海尔组织中,小微作为基本创业单元,就像一只只飞行中的鸟,它们自行决定飞行动作,不必听命于任何规划指令,此为“分离性”。若以“局部鸟群”比喻“链群”,凝聚性是实现动态黏合的关键。

海尔提倡共享经济以各方的增值分享为核心,可见,增值分享能够解决链群各攸关方“凝聚性”的问题;最终,飞鸟“朝着局部小群的平均方向移动”的方向校准原则,确保了鸟群的方向不会偏移。鸟儿看似自由无序地飞行,实则在动态的方向校准下形成整体的和谐,在流动中创造了意义。

“链群”的形成和运作非常类似:相对独立的小微在“链群”生态中,以用户需求为标尺进行“方向校准”,从而达成整体协同,于动态中创造用户价值。

有社群才有链群

张瑞敏将“链群”总结成三个“定”,第一条就是定位。他说,每个“链群”要创建与社群对应的生态圈,必须实现攸关方的增值分享,“链群”必须是自组织。有社群才有链群 ,社群是打造“链群”和生态圈的基础。

长期研究海尔的学者胡泳和郝亚洲,在所著《知识论导言》中有着类似的洞察。他们观察到,海尔的组织变革是先把坚固的金字塔打碎,成为网状,以节点带动组织边界的延展伸缩。但是过于依赖单一节点,可能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节点的活跃能力直接决定了网状组织的创新活力。在把个人等同于节点的前提下,对节点的活跃度要求过高,而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强能力的人能找到强资源,但寻找这个强能力的人会产生成本。

第二,节点的行为来自母体发出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并不能带来更有效的创新价值,节点就会做大量无用功。这个时候,社群就显得尤为必要。

两位学者此处所指的“社群”,更多是指在组织内自行聚合、以知识图谱和价值观为索引的虚拟组织,类似一个“超文本”结构,按照组织设定的标签进行自动聚合。这非常符合“链群”在组织内部的运行特质。

然而这只回答了问题的一半。张瑞敏指出:“创建链群生态机制是为了解决两个吸引力问题:第一个是外部吸引力,即用户吸引力:体验经济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要解决用户痛点,成为用户首选才能吸引大量用户,利用链群所对应的社群实现用户体验迭代,全流程、全方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第二个是内部吸引力,即对各攸关方的吸引力。”

可见,要解决链群的“外部吸引力”问题,还必须回到那个永恒的命题——用户。要洞察用户的需求,必须建立足够多的用户触点,而高度活跃、有效交互的用户社群,是增强“链群”外部吸引力的关键环节。

增值分享:既得者得之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了一个问题:如何无中生有?他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最前沿的成果以及交叉学科中,汇总了大自然“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如下:

1.分布式

2.自下而上的控制

3.递增收益

4.模块化生长

5.边界最大化

6.鼓励犯错误

7.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8.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

9.变自生变。

熟悉海尔组织变革的人,对于这“九律”的要义都不会陌生。而当我们谈论“链群”的时候,会发现,它的运行规则与其中某些条目尤为契合,比如第三条“递增收益”。

凯文·凯利对此的解释是:每当你使用一个想法、一种语言或者一项技能时,你都在强化它、巩固它,并使它更具被重复使用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或滚雪球。

这条社会动力学原则在《新约》中表述为“凡有的,还要给他更多。”任何大型和可持续的系统,玩的都是这“递增收益”的游戏,这一定律在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类心理学中都起作用。

简言之,递增收益就是“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既得者得之”。如此就能理解,为什么张瑞敏特别强调“只有以增值分享为驱动吸引更多链群节点,链群才能生存;只有量化链群利益有关各方增值分享的标准,链群才具有独特的竞争力。”链群是一个不断自我增强、自我优化的自组织,惟有增值分享机制才能倒逼生态各方自组织、自适应、自优化。

至此,可以总结出海尔引领物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两大特征——链群自组织和增值分享机制(图1)。纵轴是体验链群,通过与用户交互实现自组织的“方向校准”;横轴是创单链群,基于用户需求产生“单”,在创单过程中产生递增收益;小微和触点可以抢入链群,定位也可能有交叉重叠。增值分享机制则是核心驱动力,攸关方共创共享,生态才会不断优化,生生不息。

图1 链群纵横生态图

让最先引爆的链群成为“晶核”

张瑞敏特别强调“链群”样板的引爆以及引爆后的持续复制。在海尔平台上涌现出来的洗涤平台商圈链群与制造链群并联样板“上合模式”就具有很好的样板效应,它诠释了“链群纵横生态图”纵横二轴的内涵,是链群自驱动、自增强、自优化的一个缩影。

其中,上海商圈小微属于对零库存负责的体验链群;合肥制造小微属于对零缺陷负责的创单链群。两者纵横匹配之后,合肥制造小微直通上海市场,零距离为上海用户服务。

用合肥洗衣机制造小微主王自强的话说,“过去我们在工厂关起门来,围绕指标干,现在我们和市场小微一起围绕用户干”。这意味着,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的“筒仓”模式跃升为链群之间直接并联的“生态”模式。

这是市场链群和制造链群之间并联的一小步,样板意义却非同一般。因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自组织涌现的“早期样本”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自组织系统没有管控中心,自运行往往是由系统内一个不起眼的“小中心”带动的。

金观涛、华国凡在《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中举过一个磁化现象的例子:一堆方向杂乱无章的磁针,首先是方向一致的几个磁针取向起到关键作用,它们可以大致确定随后整体的磁针取向。

化学中大晶体的培养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在晶体形成之前,溶液内晶体物质的分子处于无规则的分布与运动状态。最后形成的,到底是一个有规则的大晶体,还是乱七八糟的小晶体,完全取决于开始形成的组织核心——晶核。

同样道理,在创世界级物联网模式的进程中,最先引爆的链群样板将成为晶核,对模式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泛工业革命》的作者理查德·达维尼访问海尔时,张瑞敏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未来组织应该也是3D打印的组织。传统制造是减材制造,传统的组织也是减材(才)的。在海尔的生态组织形态下,小微是“增材(才)”组织,缺什么能力,可以从市场上招聘什么能力。泛工业革命应该以泛组织革命为前提。“因为只有组织改变了,才能和3D打印兼容。所谓兼容就是到用户手里,到不了用户手里就没有用。”可见,“增才组织”惟用户价值是瞻,从这个角度看“链群”,是一种典型的“增才组织”,是属于未来的泛组织革命。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