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竹林隐忧:用户不会为成功学买单,只相信产品的真功夫手机

砍柴网 / 王冠雄 / 2017-10-26 18:06
一个企业在讲述自己发家史时,可以说很多事儿。

一个企业在讲述自己发家史时,可以说很多事儿。 可以说自己运气好,抓到了好时机,赶上了一个时代的浪潮,一不留神成了风口上的猪,反重力飞上了天,翱翔于天际;也可以大讲特讲创业的鸡汤,比如懂得吃亏,学会专注,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痛说创业史,怎样找人、头脑风暴、融资、管理团队,把企业做大。甚至于找些数据公司,为自己的业绩背书。这些都是成功学的套路。(此处欢迎各家联想,对号入座概不负责)

上述套路,小米和创始人雷军几乎一个没落,挨个走了一遍。

平心而论,也比较成功,这也是一个当红企业的公关红利。 成功学泛滥,在于人都喜欢走捷径,喜欢“少花钱多办事”,喜欢事半功倍,这也正是那些大行其道的成功学的底气所在。

早年看过雷军在发布会上做演讲,介绍产品之余不忘讲述小米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博采众家之长。比如说,向海底捞学习服务,向沃尔玛学习运作和效率,向同仁堂学习用料,向索尼学习工匠精神……总结出自家的套路和口诀,“口碑专注极致快”的七字诀,“饥饿营销”、“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参与感”、“黑科技”……,让人眼花缭乱,不一而足。

后来,小米确实火起来了,上述名词也风行一时,不少靠这个做培训的机构都沾光赚了大钱。这两年,上述几家被学习的对象运气都有点不好。海底捞被央视曝光,沃尔玛遭遇关店潮,索尼也关闭各地总部和裁员。当然,这和小米无关。 伴随2016年小米销量下降,不少人开始回过神来,反思小米模式背后的套路。坊间比较典型的说法大致有:“以饥饿营销的概念,掩饰产能不足;以互联网思维,粉饰技术短板;以黑科技概念包装,转换新瓶装旧酒的掣肘。”

有些太狠,有的则不无中肯之处。 最近,看到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做了一场演讲,提出了一个所谓“竹林”理论。刘德举了一个很不错的例子,说小米生态链产品靠的是竹林逻辑发展起来的。小米做生态链投资的时候,就像一个竹林寻找自己的竹笋,把小米业务、小米公司变成竹林一样稳定。说法比较新鲜,也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经历2016年的战略调整之后,小米在今年二季度销量突破,米家的线下落地也的确形成了一定的口碑。这为一度被墙倒众人推、受损的品牌价值带来一定程度的逆转,但距离真正的世界级品牌应该说还有一段距离。其实有时候真觉得,小米那些套路是否还要继续用,真的需要仔细斟酌。

过去几年小米红的时候,我也购买了不少小米产品试用,也给朋友买过一些产品,算下来有几十件之多。客观说,这些产品有性价比高的,用着一直满意的,但也有不少产品用过之后,反倒发现很多槽点。

比如,华米出过一款运动手表,表背部紧贴着腕部,随着运动量加大,就会出很多汗,汗液夹杂着灰尘堆积在手表背部的铜触片之上,多次使用之后再次充电时,往往因为接触不良,而没法充电。这个问题在苹果手表上不存在,苹果手表采用的是无线充电;小米手环上也不存在这个问题,手环的触点在侧面,被胶环保护住。而这个问题出现偏偏出在华米的第三代产品上,不得不说,有点小尴尬。

小米生态还出过一款收音机,只有一个换台按钮,却没有设计关机键,使用者必须借助手机app才能关闭。手机没电时,这个收音机就只能通过拔电源的方式关机。显然,小米是为了突出所谓的“极简设计”,却让使用者倍感困扰。

小米产品线很多,可吐槽的也不少。其中,有的产品并不成熟,还有待打磨;还有的产品略显平庸,有明显模仿的痕迹;还有的有明显瑕疵,就推向市场。小米的用户能够买账,更多时候是被性价比吸引。但国人的消费行为正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品质,消费升级已经成为趋势。

很多90后为什么喜欢买苹果手机?他们看中的,是苹果的口碑、品质和体验;还有人喜欢华为的手机,那是因为华为不仅仅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市场和口碑,也能把产品卖给美国人和欧洲人。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所以,单单靠性价比,可以赢得一时的市场,却很难长久在用户心里扎根;单个的爆品可以吸引不少人气,但长期处于断货,也会让人们对品牌失去耐心。

举出的上面例子,只是在表明一种担心:小米生态链可以凭借小米的品牌惯性迅速崛起,同样,是否也会因为很多平庸的产品而整体蒙羞?比如小米手环因为性价比而受到欢迎,但为什么在第三代运动手表上,未能延续之前的辉煌,反而更多是被用户吐槽?

我很欣赏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倒下;对的,站着。”产品,凭的也是功夫。一个企业家无论怎样去说创业史,无论怎样讲七字诀,只能代表是过去式,而不是将来时。持续、全面的产品真功夫才是让人们信服的关键,而不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

竹林理论看起来很不错,那么是否想到,因为某些竹根的烂掉,整片竹林因此可能毁于一旦?小米的品牌是否会被一些平庸产品所拖累,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链?

当所有小米生态链产品都让小米品牌背书时,是否存在风险?别忘了,就是红米极大拉低了小米品牌,固化了“屌丝”印象,使得小米品牌迟迟无法真正上攻? 这应该是小米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源:王冠雄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