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下一个计算平台,是量化世界还是量化自我?业界

36氪 / Retric / 2015-04-26 21:39
关于手表的功能,很多早已经剧透得差不多了。因为剧透,当我实际把手表戴在手腕上,“抬手亮屏”、数码表冠、Forch Touch、Digital Touch等等都算不上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一...

这两天我终于好好把玩了一番Apple Watch。

关于手表的功能,很多早已经剧透得差不多了。因为剧透,当我实际把手表戴在手腕上,“抬手亮屏”、数码表冠、Forch Touch、Digital Touch等等都算不上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一句话总结我最开始的感受就是:做得不错,但是惊喜不足。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苹果的做工真的很讲究。在这么小的设备上,屏幕点击的准确度、旋转表冠的流畅性、交互和体验,他们已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得足够出色了。

但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我望着手腕上这块昂贵的电子设备,竟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左滑滑、右点点, 我突然就兴致索然了。

所有那些从手机上移植到腕部的阉割版功能都让我觉得有些失望…

——直到我的同事Leon兴奋的叫我过去试试发送心率的功能。

我跟随Leon的指导,戴上手表,在发送心跳界面,用双指头轻轻贴紧着屏幕。随即,屏幕上出现了一颗跳动的红色心脏,然后,整个手表震动(准确的说是跳动)起来了,我感觉从双指尖上传来了一股奇异的触感,我在心里激动的大叫:我摸到了一颗鲜活的心脏!

事实上,苹果手表在模拟心跳上的体验简直逆天。

这块贴在手腕上的手表,就像一颗完美拟生的小心脏,跟着我的实时心率在噗通噗通的跳动。如果把眼睛闭上,我会感觉自己身在一个手术室里,身旁的手术台上躺着一个剖开了胸膛的男人,而我一手按在了他裸露的心脏上。当然,这个男人其实就是我自己。

在我体验完这个功能之后,我对Apple Watch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Apple Watch让我突然以一种跳出自我的旁观者视角审视自我,在我“摸”到自己心脏的那一刻,Apple Watch让我开始去思考一个所有电子设备都从未引起过思考的问题:

如果手表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计算平台,那这一个计算平台是该继续去量化这个世界,还是反回来量化自我?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聊聊两个已有的计算平台:PC和手机。

一个计算平台,主要包括两部分能力:计算+数据。计算能力常常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获取数据的能力其实也很重要。从大型机、台式机到笔记本电脑,设备越来越小,计算能力却越来越强,但在获取数据方面其实并没有特别显著的突破,无非是带宽更大、互联网内容更丰富。因此在PC快要遇到瓶颈的时候,智能手机带着移动互联网跑出来了。

从PC到手机,计算能力并没有增强,但获取数据的能力提高了很多。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更贴身的手机能够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获取数据,并且GPS功能可以获取到地理位置信息等PC获取不到的、新维度的数据。

PC和手机这两款硬件平台,都在利用自己“计算+数据”的能力,帮助人们不断的去量化这个世界。

这里的“世界”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大块:

1、人(除了你之外的其他用户,你和世界上其他人互动的需求)

2、环境(你所处的外界物理环境,你和这些物理环境互动的需求)

3、外界信息(包括书籍、音乐、电影、知识、文化、精神成果等等,你和这些外部信息互动的需求)

在PC时期,互联网上的内容大多归属于第三类的“外界信息”,这些内容是计算机的数据来源,PC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帮助人们去量化这些“外界信息”,人们也因此习惯在PC上学习、工作、娱乐等等。

当然,PC上也有量化第一类的“人”的功能,人们也可以在PC上进行社交,但每个平台的侧重点不一样,PC主要就是量化外界信息。手机其实也继承了很多PC的量化功能,但注重通讯IM功能的手机更侧重的则是去量化“人”,所以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一堆火爆的社交应用。

对于第二类“环境”的量化,目前仍然是空缺,未来物联网在这一块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回到手表,量化这件事开始变得很不一样了。目前手表的计算能力很弱,但获取数据的能力比手机强出不止一点。属于可穿戴设备的手表比手机更贴身更亲密,获取数据的时间更长,并且能获得的数据类型更私人化一些,更多的是关于“我”的数据。心率、运动状态这些信息虽然都还很初级,但是在量化的方向上,手表已经走出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Apple Watch利用Taptic Engine模拟心率跳动的体验,让我看到了这块计算平台完美量化“自我”的可能。

之前出现过的计算设备,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或许你会说手环不也能监测健康数据吗?冷冰冰的数据显示是没有意义的,量化需要恰到好处的交互方式和完美的体验效果。就像在Apple Watch上一样可以发送微信消息,但我认为手表并不适合量化“社交”和“人”一样,这本来就是属于手机的工作。

在PC和手机都把量化的方向对准“世界”的时候,手表转了个身,掉头走向了用户自己。在“世界”之外,手表发现了另一块留白,叫“自我”。手表会如何去“量化这个自我”呢?我来大胆想象一下好了:

现在的Apple Watch已经可以让你和自己的心脏进行“交互”了,未来随着手表传感器的增多,以及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或许一块手表就能够捕获宇宙中定义“你”这个人的所有必备要素,这些数据通过计算可以造就一个虚拟的“你”,这个拟真版的“你”会一直和现实中的你保持同步,你的所思所想都会被他继承,并且,你可以直接和另外这个自己进行“交互”。

那这种量化有什么用?

环境方面的量化现在还很原始,如果未来IOT物联网发展起来了,手表对自我的量化就能发挥巨大的功效,这个时机就是:当自我量化的结果和环境量化的结果相结合的时候。比如,当你在家里突然有想喝水的念头,身体出现微小的需要补充水分的信号,那边厨房的榨汁机或许早已经自动准备好了你最喜欢的苹果汁。

下面这张图算是一个总结。

Image title当然,你大可以说手表根本就不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计算平台,所以这篇专栏的前提根本就不成立——对于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下定论,但我有两个判断想先扔出来,以供日后打脸:

1、下一个计算平台即使不是手表,也会是手表从属的可穿戴设备,比如VR头盔、类似Google Glass那样的眼镜。

2、下一个计算平台如果是手表,Apple Watch的机会和胜算最大。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